醫院拍完核磁共振(MRI)後,常見的診斷是「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」,有些患者會直接被建議動手術。那麼,椎間盤突出就只能靠開刀解決嗎?初鳴堂中醫診所周大翔中醫師表示,其實不盡然,這一切還要從椎間盤突出的基礎生理病理來說明。
什麼是椎間盤突出?
椎間盤是脊椎骨之間的軟墊,主要由髓核與纖維環組成,負責吸收震盪與緩衝壓力。當椎間盤長期受力不當(例如久坐、彎腰負重、不良姿勢)或退化變薄,內部的髓核可能會穿破纖維環,向外突出甚至壓迫到周圍神經根,這就是「椎間盤突出」。
椎間盤突出因為其生理特性,多發生在腰椎段的L4-L5與L5-S1,造成:
- 下背痛、臀部酸脹
- 坐骨神經痛,從腰延伸至大腿、小腿、腳底
- 肢體麻木、刺痛、力量減弱
- 嚴重時影響排便功能(稱為馬尾症候群)

椎間盤突出是否需要手術,關鍵在「症狀與功能」
許多病患聽到「神經壓迫」就焦慮不已,但影像上的椎間盤突出,與實際疼痛程度不一定成正比。根據研究,高達30%的無症狀成年人,其實在MRI中就已可見輕微椎間盤突出。
周大翔中醫師指出:「是否手術不能單看影像,最重要的判斷依據是神經壓迫的程度與持續性症狀,例如肌力下降、大小便失控等,才是開刀的必要條件。」
對於大多數沒有明顯神經功能喪失的患者,中醫與西醫皆會建議先行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,包括復健、藥物、物理治療、針灸、針刀等。
針刀治療的原理:解除壓力的「繃緊繩索」
中醫針刀治療是以極細的針具深入深層組織,針對肌筋膜、韌帶、沾黏區域進行鬆解,達到減壓與修復的目的。治療重點並非針對「突出的椎間盤本身」,而是調整其周圍造成失衡與張力的組織。常見的干擾結構包括:
- 腰方肌、多裂肌、髂腰肌:深層穩定肌肉僵硬,讓椎體持續受力不均。
- 骶棘韌帶與棘間韌帶:老化或緊繃造成神經壓力加劇。
- 臀中肌與梨狀肌:導致坐骨神經壓迫的兇手之一。
當這些結構鬆開、神經減壓後,許多患者的疼痛會逐步緩解,甚至可以避免手術。
椎間盤突出不等於必開刀!周大翔醫師針對這個議題,特別把自己長期治療的經典病案記錄分享。嚴重椎間盤突出患者,保守療法後恢復健走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