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關節卡卡無力!年輕、中年後「旋轉肌破裂」原因知多少
土城長庚醫院骨科常竣然醫師說,人體最大的關節是屁股兩側的髖關節,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是肩關節,這兩個關節的構造,都是像一個球跟一個碗,關節旁邊會有一圈軟軟的盂唇,增加碗的深度。「髖關節的特色是碗很深,球很小,因此穩定度佳。但肩關節不一樣,反而是碗很小很淺,球相對比較大,所以活動度比較大,但缺點就是比較不穩定,一旦球從碗裡滾出來,容易脫臼,旁邊的盂唇,也有可能會受傷破掉。」。
在肩關節的周邊,還有四大條肌腱,叫旋轉肌。功能是把肩關節的球固定好,維持肩關節的穩定,一旦旋轉肌破裂到一定程度後,肩關節也會跑掉,出現有點卡卡的感覺,主要的症狀,就是沒有力氣。
年輕人的肌腱強壯,會發生旋轉肌破裂,大多跟外傷或運動傷害有關。像是棒球的投手,不斷反覆投躑,就有可能會有盂唇破裂、旋轉肌撕裂傷。
常竣然醫師指出,「年紀長一點的長輩,通常活動度比較沒那麼大,較少發生外傷性的旋轉肌破裂。而是隨著旋轉肌的肌腱退化,會變得比較脆弱。如果退化到某個程度時,可能一個輕微的扭轉,稍微一點點外傷,旋轉肌的肌腱越破越厲害,症狀就開始出現,且越來越明顯。超馬跑者翁竹雄大哥,就是類似的情況。」 (編輯推薦:肩痛不舉以為五十肩!肩旋轉肌撕裂上身,5招訓練找回活動力)
退化的旋轉肌破裂,什麼時候需要考慮開刀?
退化造成旋轉肌破裂,第一線治療,都還是以復健為主。事實上,就算是完全沒有症狀的長者,比如說60歲以上的長輩,全部抓來掃超音波,可能有將近一半的人,本身就有旋轉肌破掉,卻沒有明顯症狀。
這是因為肩關節有四條旋轉肌的肌腱,在拉住這顆球,只要有達到動態平衡狀況,球有辦法被拉在正中間,往往是沒症狀。
但當肌腱破掉,出現不平衡的狀態,就可能會有疼痛、活動角度受限、無力的症狀。
如果能靠吃藥、復健,把其它還沒破掉的肌腱,練得更強壯來代償破掉的肌腱,讓穩定的力量恢復平衡,就也不需要開刀處理。
通常是經過一陣子的吃藥,復健二到三個月,肩關節還是有無力的症狀,代表說這個力量不平衡,已經無法靠復健又會影響到生活品質時,才會考慮用手術來治療。
像超馬跑者翁竹雄大哥的年紀,已經有80多歲,有些家屬會比較傾向保守治療,如果是一位不太需要舉手,疼痛又可以用其他保守治療來達到控制,手無力不會影響生活,其實也可以保守一點。
但實際狀況,還是看生活型態,因為現在即使是80多歲的長者,像翁竹雄大哥一樣還在運動,能跑馬拉松。手經常需要擺動、舉高,肩膀卡卡的、筷子拿不穩,那對他來講,微創手術也會是一個選項。
總是肩膀痛到睡不好?下一頁看手術治療旋轉肌破裂的條件與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