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,想藉由快走來預防骨鬆、髖關節退化,不妨在日常路線加入4個簡單的變化,雖然會累一點,但對你的骨骼、骨密度和肌力都會有顯著的提升效果。改變自己平日的行走方式覺得太累嗎?想要循序漸進,這些小訣竅你一定要學起來!
經常步行能有效保護骨骼!做對運動2個月大幅提高骨質密度
在距離紅海不遠的葉門偏遠沙漠平原,每年都會舉辦一場體育競賽。這個令人震驚且難以置信的活動,是扎拉尼克(Zaraniq)部落年輕男子的成年儀式。此處沒有健身房、運動教練或者有緩衝墊的鞋子,這些男子毫不費力且優雅地跳越一排兩公尺高的駱駝。札拉尼克人與敵人作戰時不使用武器,而是依靠耐力和體力,此事就體現在「跳駱駝比賽」。
根據演化生物學家丹尼爾.利伯曼的說法,人類身體天生就是用來跳躍和彈跳,因此我們的雙腳有富於彈性的足弓,以及幫助我們躍向空中的阿基里斯腱(跟腱)。跑步、跳舞和快走都是運動的形式,透過交替彈起的雙腳來承受我們的體重,並對抗重力。三者不同於游泳或騎自行車,都是絕佳的負重運動。
經常步行能極有效地保護我們的骨骼。就像肌肉一樣,當我們年近三十歲,骨骼就會開始變弱。也就難怪我們久坐的生活方式,意味著骨質疏鬆以及做為其前兆的骨質缺乏,正影響著百分之五十五、年逾五十歲的美國人──不分男女。當骨質開始變得疏鬆,我們就不能再依靠骨骼來支撐身體:即便是最小的彎折或扯動,也可能使某塊骨頭斷折或破裂。
步行時的3個簡單的變化能
強化骨質密度
!
但經常步行是否能強化(而不只是保持)骨質密度?是的,但我們得改變平常的走路方式。骨骼是一種活組織,能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自我重建──這個過程稱作「重塑」。為了讓骨骼重塑得更堅固、更緻密,它們需要地面撞擊的衝擊力。力道越大,對我們的骨骼越好。速度也扮演重要角色:我們移動的速度越快,足部觸地時的衝擊力就越大,更進一步為骨骼帶來好處。
- 快走比散步更好:
因此說到塑造新骨骼,跑步通常優於步行;而快走比散步更好:一項涉及六萬多名停經後女性的研究發現,相較於不走路或走路次數較少的女性,每週至少快走四次的女性,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比較低。 - 行走時增加一些跳躍動作:
更好的是,在行走時增加一些跳躍動作。跳躍是強化和保護骨骼最好的運動。楊百翰大學(Brigham Young University)的研究人員發現,幾分鐘的跳躍比任何運動(包括跑步)更能有效強健骨骼。此外,他們還發現每天做十次跳躍動作,僅兩個月後就大幅提高了骨質密度。
許多研究也反映了這個結果:跳躍可以讓少年、男性、單車騎士、老鼠等幾乎任何生物的骨骼都變得更強健。跳繩動作(不用繩索)也有類似的效果,非常適合在行走時穿插進行。
在日常步行中引進其他動作,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。當我們混合不同的運動── 加上方向的突然改變──我們的骨骼會做出良好的反應,而變得更加強壯。踢足球或從事球拍運動的運動員,骨質密度高於其他類型運動員──包括長跑運動員。 - 行走時加入跳舞、跳繩、倒退走:
的確,研究顯示,混合移動者的骨骼強度與跳高運動員是相當的,這是由於頻繁地改變方向:球拍運動員和足球員不僅向前移動,還會向後面和側面移動,以及停止和重新移動。科學家用朗朗上口的(呃哼)「多方位衝擊運動負荷」('odd-impact exercise loading')來指稱「混合運動」。增添額外的動作──例如跳舞、跳繩、倒退走或跳躍──可以將日常的步行變成強健骨骼的高強度運動。
鄉間散步提供了我們許多跳躍的機會。岩石、倒木、溪流和溝渠都是非常好的跳躍藉口。我們可以跳過水坑或翻過柵欄跳下來。而在城市中漫步時,我們可以(恭敬地)躍過墓園裡的墓碑,蹬越公園花壇,撐跳過矮牆和蹦跳著上階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