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2025新冠確診症狀有哪些?
疾管署最新統計指出,本次新冠肺炎感染者主要為成年人,常見症狀為發燒、咳嗽、全身痠痛與四肢無力,然而這波新冠肺炎的患者雖多為輕症,但仍有少數人伴隨頭痛、腹瀉與嘔吐等腸胃道症狀,與疫情剛爆發時的症狀相去甚遠。也因此容易和夏天常有的中暑、腸胃炎搞混。
- 喉嚨痛如刀割
- 咳嗽、喉嚨發癢
- 發燒
- 全身痠痛
- 腹瀉
- 噁心嘔吐
- 味覺異常
- 頭痛
- 疲勞
2025新冠確診怎麼辦?自我照顧方法
確診新冠後該怎麼照顧自己呢?除了少外出、搭配快篩追蹤康復狀況,最好再透過多吃蛋白質、規律有氧運動等好習慣來幫助身體恢復,有助於縮短病程、提高免疫力!
新冠確診自我照顧1. 快篩採檢
確診期間可以準備數個快篩,在症狀有緩解或是退燒後進行篩檢,有利於掌握健康狀況,待篩檢結果由陽轉陰、症狀明顯好轉,就能夠安心外出。
新冠確診自我照顧2. 減少外出
確診有症狀時,建議先暫停上班與上學、在家儘量單獨一人一間房間休息,以免和家人接觸、增加傳染新冠肺炎的機會,危及親友健康。
新冠確診自我照顧3. 補充營養
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衛教文章提到,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食物,如雞蛋、豆腐、雞肉等,有利於身體製造免疫細胞,並且確保每天攝取3~5份的蔬菜與2~4份的水果,能夠活化人體免疫系統、對抗新冠病毒。
新冠確診自我照顧4. 規律運動
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羅嘉元醫師表示,越來越多研究都顯示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能夠提高免疫力,進而避免感染傳染性疾病。美國運動醫學會(ACSM)指引中建議,健走、慢跑、騎單車、舞蹈及游泳等有氧運動,都是促進心肺能力、增強免疫力的好選擇。
新冠確診輕症怎麼辦?
如果感染新冠後沒有症狀或輕症,建議好好在家休息,非必要的話就先不要外出,若有咳嗽、流鼻水、鼻塞、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,記得戴好口罩、到診所就醫治療,等到症狀緩解後,再恢復正常活動,但記得還是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,才能保護自身及他人安全。
新冠確診有哪些重症高風險族群?
哪些人確診新冠後,容易引發重症呢?疾管署表示,像是65歲以上長者、孕婦與剛生產完的產婦,或是慢性病患者、BMI大於30的肥胖者,皆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,一旦有呼吸道症狀,或是快篩呈陽性,就要趕緊就醫並評估治療效益及風險。
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
- 孕婦
- 失能
- 氣喘
- 癌症
- 失智症
- 糖尿病
- 結核病
- BMI≧30
- 65歲以上
- 慢性肺炎
- 慢性腎病
- 慢性肝病
- 精神疾病
- 心血管疾病
- 產後六週內的婦女
兒童新冠確診症狀有哪些?該怎麼處理?
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及成大醫院護理部暨護理學系合編的《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》指出,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和成人的差不多,多數兒童感染後為輕症,通常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前3~6天會出現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,主要是發燒、其次為咳嗽、鼻塞、流鼻涕等,部分兒童會出現疲倦、頭痛、嗅覺喪失、噁心嘔吐、腹瀉、皮膚出現紅疹等。
基本上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只要就醫、對症下藥就能康復,但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相當多變,若孩子的活動力變差、食慾下降,甚至是臉色或嘴唇發紫等嚴重症狀,就應立即就醫。
感冒、新冠確診怎麼分?分辨呼吸道疾病,用快篩最準確
新冠肺炎和感冒、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、傳播方式都非常相似,因此容易被混淆、錯過最佳治療時機,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分析3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下:
類型 | 感染源 | 症狀 | 治療方式 |
感冒 | 由多種病毒引起 少部分合併細菌感染 |
症狀較輕微 以喉嚨痛、鼻塞、流鼻水為主 |
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多喝水、多休息及症狀治療 |
流感 | A型、B型流感病毒 | 喉嚨痛、鼻塞、流鼻水 肌肉痠痛、疲倦感、噁心 嘔吐與腹瀉 |
多數流感患者可以自行痊癒並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適時給予抗病毒藥劑 |
新冠肺炎 | 新型冠狀病毒 | 從輕微到嚴重症狀都有 如高燒、肌肉痠痛、倦怠、 咳嗽、嗅味覺異常、喉嚨痛 |
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適時給予抗病毒藥劑 |
如果想確定是否罹患新冠肺炎,最快速的方式還是使用新冠快篩,先在家中使用快篩篩檢,若排除新冠肺炎後,再前往醫療院所,由醫師判定是一般感冒還是流感。
疾管署:新冠確診一般民眾、兒童、高風險族群就醫建議
雖然現在感染新冠病毒多為輕症或無症狀,但疾管署說明,無論男女老少感染新冠肺炎,都還是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,平時不但要做好勤洗手、戴口罩和接種疫苗等自我防護,亦要提高警覺,如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疑似重症警示症狀,就要趕快前往醫院檢查。
新冠確診就醫建議1. 一般民眾
民眾感染新冠後為輕症或無症狀,就建議盡量在家休息,如有咳嗽、流鼻水、鼻塞、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,建議戴好口罩到診所就醫,但要是出現呼吸喘、持續胸痛或胸悶、意識不清、嘴唇與指甲床發青、無法進食或服藥、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、心跳過快,很可能是新冠重症的前兆,建議安排立刻就醫。
新冠確診就醫建議2. 兒童
兒童感染新冠的症狀與成年人大多無異,但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10種問題,就要當心是重症的警示徵象,最好緊急送醫治療:
- 發燒超過48小時
- 超過39℃且合併冒冷汗,或體溫大於41度
- 退燒後活動力下降,伴有呼吸急促、喘、胸悶胸痛、胸凹現象
- 持續性嘔吐、頭痛或腹痛
-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
- 抽搐、肌躍型抽搐
- 步態不穩
- 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
- 唇色發白或發紫
-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
新冠確診就醫建議3. 高風險族群
65歲以上長者或具有糖尿病、慢性腎病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,都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,若快篩呈現陽性,就需要儘速就醫、服藥治療,才能夠盡早預防病情惡化。
新冠確診要隔離嗎?還需要打新冠疫苗嗎?2025新冠確診的常見問題
距離新冠肺炎爆發已經過去數年,因為疫苗接種率上升、患者多為輕症與無症狀的關係,像是隔離、戴口罩等新冠政策都早有鬆綁,但每年仍有幾波新冠疫情影響台灣。到底2025年確診後該不該隔離?還需不需要打疫苗?何時應該進行快篩?
Q1:新冠確診需要隔離嗎?
不用!但建議還是要做好自主健康管理。自2023年3月20日起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取消強制隔離規定,輕症或無症狀民眾新冠篩檢陽性後不需要通報,也不用隔離,但建議待在家好好休息、減少非必要外出的機會,並在症狀緩解或退燒24小時後才能恢復正常活動。
Q2:新冠疫情擴大,需要打新冠疫苗嗎?
建議接種!特別是重症高風險族群,可考慮接種疫苗提高保護力。疾管署的新聞稿提到,接種新冠JN.1疫苗是現階段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,呼籲尚未接種者應儘速安排施打,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的高風險對象,應再接種第2劑,於疫情高峰前提升自我免疫保護力。
Q3:新冠疫情期間進入醫療機構、搭乘大眾交通需要戴口罩嗎?
不強制!但仍建議配戴口罩。疾管署在《新冠最新防疫專區》中提醒,目前無論是進入醫院、診所、長照機構等醫療照護機構,以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、前往人潮聚集的室內場所,仍建議戴口罩降低傳染風險,尤其是年長、有慢性病的重症高風險族群。
Q4:什麼時候需要快篩新冠肺炎?
有疑似新冠症狀或接觸感染者後就能快篩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分享,若出現喉嚨痛癢、咳嗽、流鼻水和鼻塞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,或曾與確診者接觸過,就能持續快篩2~3日;若快篩結果為陰性,但還是擔心感染,也可以前往醫院改以PCR檢測,確保及早發現並治療。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