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尿尿幾次算頻尿?是「膀胱無力」還是「膀胱過動」?
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一天當中尿尿的次數可能不同,泌尿科醫師程威銘解釋,在泌尿科的定義中,「頻尿」指的是白天如廁超過8次。以一般人每天約睡8小時、清醒16小時來計算,若平均不到兩小時就得跑一次廁所,就可能屬於頻尿的範疇。
不過,這項標準只是參考,實際仍須依個人的飲水與飲食習慣調整,例如大量飲水時自然上廁所的頻率會變高,都不喝水的話可能一整天只上廁所兩三次。此外偏鹹的飲食也容易導致體內水分堆積,當夜晚身體在休息時啟動排水功能,夜間排尿次數就會變多了。
臨床上,醫師除了觀察如廁頻率,還會進一步詢問病患是否伴隨「尿急」——也就是突然出現強烈的尿意、非上不可、甚至來不及如廁就出現漏尿情況,這種情形屬於「急迫性尿失禁」,多半已涉及膀胱功能異常,不單是水喝太多這麼簡單。
若有類似症狀,應特別留意是否為膀胱相關問題的早期徵兆。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「膀胱無力」,但這類症狀其實更常與「膀胱過動症」有關,由於膀胱容量減少,不分白天黑夜都會容易想上廁所,即使在睡眠期間也難以長時間儲尿,進而出現夜間多次起床如廁的夜尿情形,而無論是哪種泌尿道疾病,仍需到泌尿專科做尿路動力學檢查,才能進一步診斷。
- 膀胱過動:膀胱變得過於敏感,一儲存尿液便立刻收縮,引發急迫的尿意,甚至來不及如廁就發生漏尿,通常尿勢急且快。常見族群為攝護腺肥大男性、神經受損患者(如脊椎有舊傷)、以及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高影響膀胱功能,初期表現就可能會膀胱過動。
- 膀胱無力:膀胱本身收縮力量不足,導致無法完全排空,即使剛上完廁所仍有大量尿液殘留。排尿時感覺卡頓、排尿困難。
頻尿狂跑廁所是病嗎?什麼情況需要看醫生?
頻尿是一種症狀,本身並不一定代表一種疾病,但這不代表可以不在意頻尿的問題,程威銘醫師提醒,長期頻尿容易影響生活品質,比如已經退休的長輩、本來應該有充裕時間可以出門活動,卻因為頻尿又怕出門在外找不到廁所,變得不敢外出、不參與社交活動,最後不單是生活空間被侷限,心理健康也受打擊,變得情緒低落、嚴重有損身心健康。
程威銘醫師也詳細解析頻尿常見五大原因,若頻尿已影響日常作息,建議就醫釐清原因並尋求適當治療,以免症狀惡化喔!
- 膀胱過動症:膀胱過動症是引起頻尿的常見原因,但實際上,凡是會刺激膀胱的狀況,都可能造成頻尿症狀。
- 攝護腺肥大:男性年長後常見的攝護腺肥大,會讓膀胱受到擠壓,導致可儲存尿液的空間減少,使排尿次數增加。
- 泌尿系統結石:包含膀胱結石與接近膀胱的輸尿管結石,這些異物會讓膀胱誤以為需要排尿,頻繁地收縮、造成頻尿感。
- 泌尿道感染:像膀胱炎、尿道炎等細菌感染會導致尿液混濁、發炎反應,膀胱會因為「想要排掉髒尿」而變得異常活躍,引起頻尿。
- 膀胱癌:某些膀胱癌患者最初表現為頻尿或尿急,尤其若合併無痛性血尿,更應提高警覺。若出現「血尿」症狀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點下一頁,醫師教你10招改善頻尿症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