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:高達九成的慢性疾病,關鍵在粒線體功能失調
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過去因為自己的過敏及糖尿病體質,長期研究自然療法,並且搭配親身實證,揭開各式各樣慢性病的致病機制、以及對症的治癒療法。原來,我們的細胞當中負責能量轉換的「粒線體」,就是一大關鍵。
當粒線體功能失衡、甚至停擺,就像工作效率變差、甚至宣告「罷工」一般,變得無法提供細胞足夠能量,不能產生充沛的能量貨幣ATP,導致葡萄糖囤積在粒線體外面,無法順利被燃燒,這些葡萄糖會產生乳酸、果糖、尿酸等代謝物質,在體內大搞破壞,進一步造成發炎與組織損傷,最後誘發許多可能要一輩子靠吃藥打針的慢性病!
「高達九成的慢性疾病,其實都與粒線體功能失調有關!」也就是說,粒線體功能失衡可說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,而粒線體的健康就與日常飲食脫不了關係。陳俊旭博士舉例,當我們大量攝取精緻澱粉如米飯、麵包等食物,粒線體需要燃燒大量葡萄糖,過程中也伴隨釋放出大量活性氧自由基。如果體內原有的抗氧化物質(如穀胱甘肽與褪黑激素)濃度隨著年齡下降,無法中和自由基,就會對粒線體本身造成損傷,進一步惡化。
同樣的道理,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問題,當降血糖藥物看不到效果,通常要注射胰島素,雖然看起來有控制血糖,但其實也是在隱藏禍根。陳俊旭博士說,如果還是不改昔日飲食方式,胰島素可能只會越打越多,但正確「根治」是讓身體不需要這麼多胰島素,飲食很重要,甚至導致現代人「發炎失控」最常見的原因出在飲食!
吃得「健康」為何仍躲不掉三高和癌症?兇手是「高碳水」
由此可見,預防慢性病的關鍵之一,就是改變飲食習慣,從源頭維護「粒線體」的健康!只不過,很多人自認平時飲食「還算健康」,卻仍面臨三高、癌症等慢性病的威脅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陳俊旭博士澄清,不少人會對「看起來健康」的食物有誤解,其實隱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,長期下來當然容易對粒線體造成損害。
像是看到「有機」、「無添加」就很安心,飲食結構如果仍以高碳水為主,就是一大地雷!例如喜歡買全麥麵包,總覺得比白土司更健康,但卻忽略本質仍是高碳水類型,吃多對身體來說就如同在喝糖水,最終依然轉化成葡萄糖,過量則造成傷害!
陳俊旭博士表示,根據估算,不少人每日攝取的「淨碳水化合物」可達300 至 500 克,遠超身體所需。相比早年以粗茶淡飯為主、日常需從事大量勞力活動,如今的生活型態飲食精緻、運動太少、熱量過剩,導致身體負荷不了過剩的能量,造成粒線體失衡、影響能量產出,因此,像是吃完大餐後很睏、想睡覺,其實就是粒線體效率降低的表現。
點下一頁,看粒線體功能下降的身體警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