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超慢跑是什麼?日台混血「節拍超慢跑」為何突然爆紅?
「超慢跑」是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曉教授提出的一種跑步方式,並由慢跑專家梅方久仁子大力推廣。超慢跑的運動過程,就如同散步般輕鬆自在,但熱量消耗卻是比一般走路高出約2.5倍。
超慢跑的概念傳入台灣後,有專業教練進一步搭配節拍器訓練,透過「小步距、高步頻」的方式,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。相較於傳統跑步,超慢跑對膝蓋的衝擊較小,更適合各年齡層與不同運動基礎的人。因此,這種日台混血的「節拍超慢跑」便在台灣迅速爆紅,也吸引許多想藉超慢跑瘦身的人們加入運動行列。
傷膝蓋?加重心血管疾病?超慢跑缺點專家「老實說」
超慢跑難道都沒有缺點嗎?雖然低衝擊、不傷膝蓋等是超慢跑的主打優勢,但仍有一些限制需要特別留意:
- 姿勢錯誤仍可能傷到膝蓋:若沒有以正確姿勢進行超慢跑,反而容易造成膝關節或腳踝過度負擔
- 訓練強度較低:若目標是快速減重或燃脂,超慢跑可能不是最高效率的選擇
- 特殊族群需仔細評估:超慢跑雖是負擔較小的運動,但若本身膝蓋或關節有嚴重問題,或是患有心臟病、心律不整等疾病,都應先諮詢醫師後再執行
儘管上述不一定能稱為超慢跑的缺點,但如果沒有掌握正確慢跑姿勢與節奏,即便是號稱「最溫和的運動」的超慢跑,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與傷害。
超慢跑對減肥有用嗎?專家這麼看
雖然影響減肥效果的因素眾多,但超慢跑確實對減肥有幫助,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:
- 超慢跑屬於有氧運動,通常運動30分鐘以上,身體會開始主要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
- 規律的超慢跑可提升腿部肌肉量,增加基礎代謝率,讓身體在靜態時消耗更多熱量
- 因為超慢跑的強度不高,對身體負擔較小,較容易持續進行,長期下來更能達到減肥的目標
不過體適能教練也強調,除了超慢跑之外,還要搭配均衡的飲食控制,才能達到更快速、健康且顯著的減肥效果。
30分鐘燃燒150大卡熱量?節拍器超慢跑多久會瘦?
每進行30分鐘的超慢跑,大約可以燃燒100至150卡的熱量。那麼,執行節拍器超慢跑多久後才會瘦呢?相信不少人心中有這樣的疑問。
一般來說,減肥的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包括:
- 個人的初始體重
- 飲食習慣
- 運動頻率和強度
- 身體的代謝能力率等等
一般來說,想要減掉1公斤的脂肪,需要消耗約7,700大卡的熱量(註2)。假設每次節拍器超慢跑30分鐘,燃燒約150大卡,每週3到5次,並且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,理論上約3至4週開始可看出體態變化,持續3個月後有機會減下2到3公斤。
不過,瘦身速度仍要依據實際形況而定,重要的還是保持耐心和規律性,將超慢跑融入日常生活中,並搭配均衡飲食,才能達到長期的減肥效果。
說完缺點看好處!節拍器超慢跑的其他優點
除了被認為對膝蓋友善,以及有助於減肥之外,超慢跑的優點與好處還有很多:
- 提升心肺功能:雖然強度不高,但長時間的超慢跑仍然可以訓練心臟和肺部的功能,增強心血管健康
- 改善血液循環: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於身體各個組織獲得充足的氧氣和養分
- 舒緩壓力,放鬆心情:規律運動可以協助釋放壓力,促進腦內啡分泌,帶來愉悅感,有助於改善情緒
- 隨時隨地都能進行:只需要一小塊空間,在家也能超慢跑。可不受天氣和場地限制,十分便利
- 適合全家大小一起運動:超慢跑執行難度低,對身體衝擊也小,很適合作為全家一同參與的運動項目
節拍器超慢跑教學:專家激推!不傷膝姿勢+減肥效果PLUS
想要安全有效的進行節拍器超慢跑,就需了解正確的超慢跑姿勢與節奏。可參考以下超慢跑建議方式,來提升慢跑的安全性與減肥效果:
- 超慢跑步伐:以小步伐為主,前腳掌先落地,腳跟輕觸地面後抬起,避免著地過重
- 超慢跑姿勢:挺胸收小腹,肩膀放鬆,膝蓋自然彎曲,可保持彈性,發揮避震效果
- 超慢跑呼吸:保持呼吸節奏,以「可邊跑邊說話但不喘」的程度為主
- 超慢跑節拍:可使用節拍器App,設定每分鐘180次,並跟隨節拍維持穩定的步伐
準備超慢跑前,可先進行5-10分鐘的熱身,可特別拉伸小腿與腰部肌肉關節。結束後也別忘收操,來緩解緊繃的肌肉。
同場加映:節拍器超慢跑推薦App & 飲食控制建議
想讓節拍器超慢跑更加輕鬆好上手,不妨利用以下推薦的App:
- 節拍器App:市面上有許多免費的節拍器App,可以設定每分鐘180的節拍,幫助維持穩定的超慢跑頻率
- 運動追蹤App:部分運動App不僅提供節拍器功能,同時還可以記錄運動時間、距離和消耗的卡路里
- 超慢跑飲食控制建議
- 避免精緻澱粉與含糖飲料
- 多攝取蛋白質與膳食纖維,如豆類、蔬菜
- 少量多餐,保持穩定血糖
- 運動後適時補充高蛋白食品,如無糖豆漿、水煮蛋等
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、衝擊小又易上手的有氧運動,雖然燃脂效率相對較慢,但只要掌握正確的超慢跑姿勢和超慢跑時間,並搭配健康的飲食控制,長期下來仍然可以達到超慢跑减肥的效果。不如現在就開始跟著節拍器,一起邁開步伐,體驗節拍超慢跑的魅力吧!
參考資料: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