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無法以此斷定背後是否涉及心理因素,但平常駕駛時若因情緒難以控制而發生危險行為,確實是一項值得關注的公共議題。金球獎得獎熱播劇集《怒嗆人生》便曾以路怒症為題,描述主角情緒崩潰,甚至演變成攻擊行為、影響生活與安全。那麼,到底什麼是「路怒症」?是潛藏的心理健康問題嗎?和單純愛生氣有什麼不一樣?一時情緒爆發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?
路怒症是什麼?為何一開車就變火爆變了調?
路怒症(Road Rage)不只是開車時脾氣暴躁那麼簡單,而是一種可能影響行為、公共安全的心理問題。駕駛開車時,看到不滿意的狀況,大腦無法及時抑制情緒,就可能讓行為突然間「脫序」變調,把憤怒施加於其他駕駛人或看到的事件上。
根據中央社報導,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正達指出「路怒症不是目前精神科上的標準診斷。」但確實是常見現象。基因醫師張家銘則在臉書貼文提出看法,認為「路怒」背後可能有更深的心理機轉,甚至牽涉到陣發性暴怒症(又稱間歇性爆發性疾患,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, IED)。
由於涉及情緒調節、衝動控制,與大腦中掌控情緒壓力的腦區前額葉有關,當情緒上來、壓力大、趕時間,腦中的決策中心亂成一團,情緒無法冷靜下來,就可能發生衝動行為,好比最常見的口出惡言、狂按喇叭,或是危險的逼車甚至攔車,都是可能的狀態。依照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的說明,臨床上一年發生超過3次的衝動行為,或每周超過2次且持續兩個月以上,即可能符合診斷標準。
常見路怒症成因?3種個性要小心
為何有些人一開車就容易變成「情緒炸彈」?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認為這類患者多具備「對競爭高度敏感、自信心脆弱、挫折容忍度低」等3種人格傾向,一旦遇到挑戰或刺激,好比被超車、按喇叭,就可能情緒失控而暴怒。
不過,這種現象不能單純歸咎成只是「脾氣不好」,而是與生理、心理因素密切相關,綜合專家說法,大致可歸納出5種類型。
- 長期壓力累積:生活中長期積壓情緒,忍受力下降,脾氣就會變得容易爆發。遇到趕時間等高壓環境時,若情緒調節能力不足,就容易引爆不滿。
- 大腦功能影響:部分患者大腦前額葉無法及時抑制「情緒中樞」杏仁核,導致情緒控制失衡。
- 合併精神疾病:如躁鬱症、焦慮症、憂鬱症等。像是剛好處於躁鬱症的躁期,更容易失控而不自覺。
- 早期經驗影響:研究發現,有些患者在童年時曾經歷家暴、情緒失控的教養環境,學習到以暴力回應壓力的模式。
- 基因與神經傳導異常:例如血清素系統功能異常,會使人對壓力特別敏感,較難自我冷靜。
路怒症發作會有那些症狀與行為?開車出現這些狀況都是警訊
陣發性暴怒症的主要特徵,是出現「與情境不成比例」的情緒爆發,症狀通常有三大類型。
- 駕駛行為異常:包括大聲咒罵、惡意逼車、頻繁鳴喇叭、比出攻擊性手勢等,嚴重者甚至可能發生攔車、打人,造成社會事件。
- 生理反應變化:如肌肉緊繃、呼吸加快、心跳加速、雙手緊握方向盤等。
- 情緒層面變化:突如其來的極端怒氣、無法控制的情緒爆發。雖然患者可能會因攻擊行為,而感到短暫的解脫、愉快。然而,這通常不會持續超過30分鐘,且事後患者常出現自責、內疚與後悔的心理反應。
有路怒症怎麼辦?下一頁看看有哪8個方法能幫助穩定情緒、冷靜駕駛,車上親友都能協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