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生活中減少暴露,三招幫助身體排毒
暴露在塑化劑環境中,一點一滴累積到最後就怕變成危害,所幸健康也是可以一點一滴養成的,想遠離塑化劑的威脅,分為減少暴露以及加強排毒,有三件事從日常就可以做到。
1.減少接觸來源
拒當塑化劑的接收站,從源頭做起。最基本的就是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、別用保鮮膜微波加熱、熱食別裝進塑膠盒,以下也幫大家整理出一些日常用品,很多乍看與塑膠無關,實則可能含有塑化劑成分或環境賀爾蒙相關物質。
- 香氛類型:香水、含定香劑的居家香氛產品
- 抗紫外線與美妝產品:粉底液/潤膚乳、指甲油、髮膠/髮蠟/定型噴霧
- 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:沐浴乳、洗碗精、清潔劑
- 食品包裝與容器:罐頭食品的內膜塗層、炸物紙袋內層的防油膜、保鮮膜
- 家居與建材用品:人造皮沙發、黏著劑、合成地板(PVC材質)
- 兒童用品與玩具:塑膠地墊、軟質玩具
家中有幼兒的話,最好少讓孩子在塑膠地墊上進食,保養品與清潔品方面選用無香料、無刺激成分、通過檢驗的產品更安心。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曾建議,選購沐浴乳、洗碗精時多留意是否有「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」成分,避免塑化劑悄悄進駐。
預防醫學專家張適恆醫師也在YouTube頻道上提醒,從含糖飲料、高油脂食物、空氣汙染,到吸塵器、手機、微波爐等家用電器,通通可能是塑化劑的「暗藏路線」,吃東西前別忘勤洗手,才有機會洗掉這些「看不見的毒素」。
2.強化肝腎代謝與腸道排毒
塑化劑進入體內後,需經肝臟分解,再由腎臟與腸道排出。陳欣湄醫師提醒,規律作息、睡得夠、喝足水、不熬夜、天天順利上廁所,這些看似平凡,卻是最穩定的排毒基礎。
神經科醫師鄭淳予也曾在臉書分享一篇2025年的研究指出,像副乾酪乳桿菌、植物乳桿菌等益生菌,能在腸道中「抓毒」並隨糞便排出,建議補充好菌的同時也多吃各類蔬果等益生元,幫助腸道打造清淨環境、提昇排毒效率。。
3.吃對食物,幫助代謝毒素
均衡飲食、多吃蔬果是最簡單的方式了!「無毒教母」譚敦慈護理師就曾提醒,天然蔬果中含有維生素C、及各種強效抗氧化物質,例如番茄、南瓜、葡萄、深綠蔬果,分別有豐富茄紅素、胡蘿蔔素、花青素、葉黃素,充分的抗氧化物有助於減輕塑化劑毒害。
陳欣湄醫師還特別推薦白蘿蔔、甘藍、花椰菜等「十字花科蔬菜」,是天然的排毒高手,因為當中富含吲哚化合物與蘿蔔硫素,能把脂溶性毒素變身成好代謝的水溶性型態。搭配維生素B群、鋅與硒等營養素,能支持肝腎健康與解毒系統運作,排毒更有力!
參考資料:
- 陳欣湄。家醫科女醫師日常 - 慢性發炎的毒源塑化劑... | Facebook
- 吃飯5個行為好毒!研究: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,高於歐美國家2~7倍
- 有些防曬乳、沐浴乳或香水裡 含有二苯酮-3... - 林侑融 美國正統自然醫學醫師 Dr Jessica Lin ND | Facebook
- 懷孕婦女盡量少用化妝品 - 永遠OnCall的俠醫林杰樑 - Apple Podcasts
- 台灣人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!5大隱藏來源「沒碰塑膠製品」也有塑化劑
- 環境荷爾蒙就在你身邊?|越' Lexcellence—更多專業文章
- 「塑膠腦」有救!研究找出2好菌幫你排塑毒,醫揭3類食物再助攻
- 塑化劑注意事項 | 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