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慢性疼痛?肌肉、骨骼、內臟痛感受大不同
許多人因為長期肩頸痛、頭痛,而非常依賴止痛藥,是否需要懷疑自己是「慢性疼痛」呢?
陳韋達醫師解釋,慢性疼痛的定義是指疼痛持續超過三個月。一般急性疼痛,如腳踝扭傷或腰部拉傷,通常在一兩週內就會改善,但如果受傷的地方持續疼痛,怎麼治療都沒有用,就要小心可能已經轉變為慢性疼痛。
常見的五種慢性疼痛:
1. 慢性頭痛(特別是偏頭痛)
2. 慢性肩頸痛
3. 慢性下背痛
4. 慢性神經痛
5. 廣泛性慢性疼痛(如纖維肌痛症,影響全身多處部位)
全身痛又憂鬱以為精神出狀況!竟是纖維肌痛症
陳韋達醫師分享案例,一名病人因全身多處疼痛,伴隨疲勞、記憶力衰退、憂鬱、長期失眠等問題,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,還被懷疑是心理問題,讓他感到非常沮喪,甚至曾情緒低落到想站上大樓頂端。
透過身體疼痛點測試,再加上他符合纖維肌痛症的五大症狀——疼痛、疲勞、失眠、健忘、憂鬱,最終確診是「纖維肌痛症」。
治療過程中,他除了服藥,還積極運動,甚至考取健身教練執照。兩三年後,他恢復健康,這副新的樣貌連朋友都認不出。透過這個例子,證明慢性疼痛是可治療、可逆的,只要找到對的方法,就能擺脫病痛!
如何分辨疼痛類型?
1. 肌肉骨骼疼痛:按壓時會在局部產生疼痛,常見於肩頸、關節等處。
2. 內臟疼痛:無法單靠觸壓引發疼痛,如腎結石患者在後背部受到震動時才會感到疼痛。
3. 骨骼疼痛:通常發生在關節,疼痛部位較深。
陳醫師提醒大家,如果是突發性的內臟疼痛且伴隨噁心、發燒或體重下降,應及早就醫,以排除潛在危險疾病。
慢性疼痛好腦人!下一頁看陳醫師提出的「SEEDS口訣」,幫助大家擺脫慢性疼痛、找回正常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