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光為了因應制度或響應環保,其實許多醫師站在健康的角度,也曾鼓勵平時盡量自備餐具,避免使用塑膠餐具和一次性餐具。例如,過去曾有專家提醒,有些塑膠容器長期使用恐怕會釋放塑膠微粒、有環境賀爾蒙問題,甚至潛藏干擾內分泌、傷肝、致癌風險。像是常會用到的「黑色塑膠餐具」,就被指出可能含有來自電子垃圾的溴化阻燃劑,對人體可能有慢性危害。
國外研究檢測這類餐具含致癌成分?恐來自回收再製的原料
以前你可能聽說過,使用塑膠製品時最好別選染色成紅黃綠藍「太鮮豔」的,原因是這些鮮豔色料可能有重金屬危害的疑慮,或是製程中加入較多添加劑。因此,有些人避掉鮮豔塑膠,覺得黑色塑膠容器更安全,像黑色塑膠湯匙、叉子、便當盒,然而,近來又有一則訊息引發討論:「黑色塑膠可能含有溴化物,甚至會傷肝!」這到底是不是真的?
國際期刊《Chemosphere》一篇研究,檢驗203種黑色塑膠消費品的成分,發現八成五檢體中含有溴化阻燃劑BFR,當中包含盛裝食物的壽司托盤、餐具的抹刀等。研究發現,其中還含有歐盟已經禁用的十溴二苯醚 (deca-BDE) ,含量比規定的 10 ppm 最高高出 1200 倍!
過往動物實驗發現,此類物質會影響神經系統、生殖發育,甚至產生乳癌等癌症。因此該研究建議,應避免使用黑色塑膠製品。不過由於該研究的樣本只限黑色,所以其實不確定其他顏色是否也有疑慮。
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解釋,這是國外的學者拿國外的樣本檢驗,才發現部分黑色塑膠食品容器中含有溴化阻燃劑。那為什麼這些與食物有關的食器會包含溴化阻燃劑?因為這些黑色塑膠製品的原料,有些可能是來自回收的塑膠,像很多3C電子產品的外殼都是黑色的,這些產品本身含有溴化阻燃劑,用來防火,當這些材料回收再製時,有害成分也一併包含在再製品中。
事實上,溴化阻燃劑有很多種,算是一類環境荷爾蒙,若長期吃進人體的話,需擔心可能會影響內分泌,進而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問題。
不過,台灣人可以放心的是,主管機關規定食品容器如果是塑膠類,原料不可以來自回收的材料,所以台灣自產的黑色食品容器,相對比較有保障。但由於國外法規標準不一,若從海外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產品,仍需提高警覺。
逼不得已選這個顏色較好,譚敦慈:在外吃飯3原則避毒
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認為,從食安與環保等觀點來看,上上策還是盡量不要用這類一次性的容器,盡量能夠自己攜帶保鮮盒、自備餐具,像玻璃、不鏽鋼都是不錯的選擇,也是最安全的做法,因為溴化阻燃劑如果是吞食進人體,危害較大。因此,外食族在外吃飯,建議以下三原則更安心。
- 避免黑色塑膠容器:顏色越深,越可能來自回收電子產品,潛藏含溴風險。
- 自備餐盒與餐具:不鏽鋼或玻璃材質穩定、安全,是外帶食物的最佳選擇。
- 慎選來源明確的容器:優先選用有清楚標示、合法認證的產品品牌。
出門在外,如果是不得已的情境,譚敦慈建議塑膠類的食品容器可以挑透明的,如此一來更不擔憂多數黑色3C產品回收的溴化阻燃劑,但當然還是少用一次性塑膠餐具為妙,盡可能以自備材質安全的環保餐具為優先喔!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