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83歲母在家斷食善終,尊嚴活到最後
2022年出版《斷食善終》一書的畢柳鶯醫師,母親在64歲時罹患小腦萎縮症,積極復健、樂觀生活十多年。然而,隨著病程進展,到了83歲已經無法自行翻身、吞嚥困難、吃的東西也經常嗆咳,生活品質大不如前。常規醫療建議是插鼻胃管或胃造口,但母親堅決拒絕,不願意這樣痛苦活著,希望用另一種方式度過生命最後的日子,因而選擇斷食。
原來,畢柳鶯醫師的表弟也罹患同樣的疾病,臥床六、七年,最終全身蜷曲、生壓瘡,吞嚥與語言能力喪失,完全無法與人溝通,母親就是親眼目睹過這樣的結局,不願自己的晚年重蹈覆轍,也不願在無法自主且沒有尊嚴的狀態下延續生命。在了解媽媽真實心聲後,畢柳鶯醫師安排諮詢安寧療護專家,確保過程舒適,而母親與家人也花了數月時間沈澱、準備,希望以從容姿態面對最後旅程。
就在2020年冬天,畢柳鶯醫師帶著行李回到台北娘家,展開行醫以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──陪伴83歲的母親斷食,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,原來,死亡可以是安詳平和的,當我們對死亡不再有未知的恐懼,懂得珍惜、善用活著的時光,就能不要有遺憾,面對人生旅程的最終站。
21天含笑送母遠行,最後旅程有痛苦嗎?
不少人對「斷食善終」最大的疑問就是:「真的不會痛苦嗎?」畢柳鶯醫師回憶,母親斷食那21天,過程出乎意料地平和,初期因為漸進式的斷食,排便減少、睡眠更安穩,精神甚至比平常還好。其中家人全程陪伴,更讓她的心情穩定,沒有焦躁不安或情緒波動。
雖然到了中期,母親體力開始明顯衰退,但即使如此,她也未抱怨過飢餓不適,甚至曾溫柔地說:「我剛剛喝了一口油,現在不餓了。」輕描淡寫一句話,卻透露出她不願讓子女擔心的體貼。口渴時,畢柳鶯醫師則以棉棒為媽媽濕潤口腔,必要時小口啜飲,以舒緩喉嚨乾燥的不適。
進入後半段,虛弱感加劇,為了讓她能多休息、少受苦,家人依照醫囑給予適量鎮靜劑、延長睡眠時間。而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抱怨的母親,更是讓家人看了好心疼,但她始終神情堅定、平和,也讓家人慢慢從擔憂中轉向理解與尊重。
斷食=餓死?真正善終是聆聽身體需求
一聽到「斷食善終」,不少人立刻聯想到「餓死」,但其實它更像是順應身體走向終點的自然反應。畢柳鶯醫師在臨床與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經驗中發現,許多重病或年邁的患者,在臨終前會自然失去食慾,這不是意志薄弱,而是身體自我調節後在告訴我們它「不再需要吃喝」。如果這時仍強迫灌食,反而可能加重不適。
畢柳鶯醫師分享,有位乳癌晚期的老太太,房間裡總有難聞的異味,但卻在斷食後的第四天,異味竟然逐漸消失,到了第九天安詳離世。原以為是癌細胞被「餓死」,但醫師判斷,更可能是腸胃壞菌減少,間接改善了體味。這類經驗讓人了解到,真正的善終,不是拼了命的續命,而是尊重病人此刻身體的選擇。
下一頁,告訴你安寧療護VS斷食善終差異!誰才適合斷食善終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