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台灣也曾有一名天天練跑10公里馬拉松的52歲男子,某次賽事竟只跑不到2公里就倒地OHCA,緊急檢查才發現竟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導致,幸好經搶救恢復健康。患者也表示相當驚訝,不知何每天慢跑、常運動健康還出了問題?
過於自信竟是缺點,別忽視猝死警訊!醫:運動應留意3細節
原來,有2種人要特別小心,那就是「熱愛運動、對健康過於自信」的人,可能忽略心血管逐漸老化、疏於健檢,未能及時察覺身體病變。花蓮慈濟醫院家醫部主任葉日弌提醒,一直都有運動習慣的人,若運動時身體不舒服,出現胸悶、胸痛等狀況,建議到醫院檢查找出原因,再去運動才安全。
此外,「無運動習慣」的人則可能突然運動而超出負荷,導致心血管危機。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,提出3個運動要留意的細節,能助健康不傷身:
- 運動前先暖身:可促進血液循環、降低心臟負荷。建議應花總運動時間的10~20%暖身,亦即運動50分鐘,暖身時間至少5分鐘。
- 運動前補充水分:建議運動前2小時補充500~600ml的水分,避免身體缺水血液變黏稠。此外,由於運動血液會大量分配至肌肉,當腦部血液下降,不僅影響平衡感、提高心血管負荷。
- 留意猝死警訊:如發現胸部悶痛、喘、冒冷汗,代表心肺功能吃緊,應立即停止運動。
做好事前評估安心運動不傷身!是否就醫評估看標準
儘管運動猝死聽起來嚇人,但是運動對身體的益處眾多,且是保養心血管的重要方式,所以不要因此怕到不敢運動,因為研究發現,不運動的人猝死風險更高。
葉日弌醫師表示,原則上鼓勵人人運動,但只要有所不適與疑慮,就建議先到醫院安排心、腦、肺、骨骼等相關檢查,釐清原因。尤其建議「年紀大、慢性病患」等族群,在激烈運動前先健檢評估身體狀況。
特別是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,或是雖不到40歲,但已患病超過10年的糖友、慢性病友,也建議在重訓、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前,先向醫師諮詢能負荷的運動強度。若平時本身就有胸痛、胸悶、心臟亂跳、暈眩、呼吸困難等狀況,則無論強度都須先諮詢,醫師會依照個人身體狀況,給予個別化的運動建議。
王宗道醫師則建議,運動時可使用智慧型裝置監控心跳,不要讓心跳超過極限即可,計算方法為:(220 - 年齡)X 85%。以此公式計算,若是60歲民眾,心跳極限即為:136。
參考資料: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