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新北三峽北大國小旁19日發生重大交通事故,一名七旬老翁駕駛汽車朝正在過馬路的學生衝撞,造成3人死亡。目前肇事原因尚在調查中,但根據多家媒體報導,該名駕駛在前一路口就已經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,緊接著踩下油門暴衝,也引起網友們討論,這場意外是否和「路怒症」有關?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曾在其著作《從習慣洞察人心》中提到:「人在開車時處於『無意識狀態』,一切反應都來自被制約的習慣動作,因此最真實的個性、情緒與價值觀,往往會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。」
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?某位平常沉穩的同事,一上駕駛座卻橫衝直撞;又或是某位強勢的主管,開起車來反倒綽綽有餘、四平八穩。為何一握方向盤,人就判若兩人?原來,開車,是最容易讓人「暴露本性」的行為場域。(編輯推薦: 一開車就火爆!路怒症是什麼?原因、特質與改善方法馬上看)
透過開車習慣觀察一個人,不僅能看出他的控制感、情緒調節、對風險的態度,甚至能連結到潛意識中深藏的焦慮與信念。下次搭朋友的便車,不妨留心他怎麼握方向盤、怎麼超車、怎麼罵人,也許你會看見,過去從未注意到的那一面。
開車行為1:
一開車就火大暴怒?
「路怒族」背後是壓力太滿
你在新聞影片中一定見過:有人只是被按了一下喇叭,竟然攔車怒罵、甚至砸車洩憤。這類情緒一觸即發、動輒爆走的駕駛人,被稱為「路怒族」。
林萃芬指出,這類人可能把車視為自己的私有領域,當感受到「領土被侵犯」時,就會以激烈方式反應。有些則是生活中長期積壓情緒,忍受力下降,脾氣變得比平常容易爆發,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爆他們的不滿。
「路怒族」之所以一點小事就爆怒,不是單純脾氣壞,而是他們早已積壓過多情緒,導致整體忍受力下降,小事就能引爆情緒。甚至有研究發現,氣溫越高、濕度越重,暴力傾向越高——也難怪夏日路怒事件特別多見。而若駕駛者正好處於躁鬱症的躁期,更容易失控而不自覺,成為馬路上的隱性風險。
開車行為2:平常溫和有禮,關上車門罵不停
有些人平常文質彬彬,車窗一關、油門一踩,三字經就脫口而出——等紅燈罵、找不到停車位也罵。為什麼一進車內就成了「情緒炸彈」?
林萃芬分析,這是焦慮、壓力與挫折感的無意識洩露。人在開車時無法控制環境,又受限於封閉空間與時間壓力,容易把無處釋放的情緒轉為辱罵、怨言。研究也指出,噪音是引發侵略行為的高危因素之一,音量太大也可能成為壓力導火線。
一上車就像切換人格、頻繁變換車道?下一頁從更多開車行為分析心理狀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