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大類腸癌危險因子要注意!3原則腸道健康好簡單- 第2頁

79,951 收藏4

觀察排便
除了定期檢查,平時多觀察自己的排便情況,也有助於我們判斷腸道的健康。

健康的糞便應該是要「浮在水面上」、「金黃色」、「味道很淡」、「2~3根香蕉的量」、「成形」、「沒有不舒服」。

可以「浮在水面上」,代表腸道的好菌是足夠的。若是「沉下去」的糞便,則代表好菌不夠,建議要 多吃膳食纖維高的食物,並可補充「益生菌」。

而「金黃色」也代表腸道好菌是足夠的,小 Baby 就是最好的例子 (新生兒可以從媽媽的母體獲得好菌,所以腸道好菌多,糞便也幾乎都是金黃色)。大多人是屬於「深褐色」,表示腸道的壞菌太多了。而「紅色」的糞便要小心可能「下消化道」出了問題,像是痔瘡、腫瘤等。而「黑色」的糞便則可能是「上消化道」問題,例如潰瘍出血,但有時若鐵質含量高的食物吃太多也會。若糞便是「灰白色」的朋友就要特別注意了,可能是膽道有阻塞,導致膽汁無法排出,所以糞便沒有顏色,Donna 建議要趕快到肝膽腸胃科去做檢查。而「綠色」則是因為「消化不良」造成的。


腸道健康的條件

一、好菌要多
胃和小腸前段因為有 胃酸 (強酸) 和膽鹽 (強鹼) 可以幫忙殺菌,所以細菌數量不高。但到了大腸後,PH 值越來越偏向中性,此時細菌就會開始生長,這時食物縻中的細菌數量可高達 數十萬~數百萬/公克 這麼多。

然而,腸內的細菌叢數量是固定的,若是好菌多,相對的壞菌就會少。且好菌 (最常見的代表就是 「乳酸菌」) 代謝後可產生有機酸 (例如乳酸) 和抑菌素,可以抑制壞菌的生長。
當腸道的好菌多,腸道自然就會健康,較不容易腹瀉、脹氣或便秘,也能預防腸道病變。

但當壞菌太多時,會產 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,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,增加「大腸癌」的風險。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,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。

二、黏膜要完整
人體的「 皮膚和黏膜」是我們抵抗外來細菌、病毒的第一道防線,當腸道黏膜不完整時 (例如潰瘍、壞菌分泌毒素破壞腸黏膜),細菌與病毒就有可能進入體內造成感染。且食物當中的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,也會經由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體內,容易引發 食物過敏,這被稱為「 腸漏症」 (更多腸漏症說明請看 營養保健方案- 食物過敏)。

且腸道黏膜也與消化、腸道潤滑、免疫有關,若黏膜太薄則可能會消化不良、腸道敏感容易腹瀉、太乾容易便秘。

「麩醯胺酸」是腸道細胞主要的營養來源,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。而要預防黏膜被破壞,當然也要增加腸道好菌才行。飲食上更避免太過於刺激性的食物,像是辣、咖啡因,也會傷害腸黏膜。

三、毒素要清除
糞便是我們消化吸收後剩餘的廢物,裡面含有很多毒素,因此排便要排得乾淨才不會造成腸道細胞病變 (上述提到的每天最好 2~3 根中型香蕉量)。

最好的腸道排毒營養素就是「膳食纖維」,它就像是腸道裡面的菜瓜布一樣,可以將毒素帶走,並可以包裹住毒素,減少毒素接觸到腸壁的機會。​但Donna要提醒大家,「膳食纖維」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,若已經有潰瘍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。而且也要留意不宜太過粗糙以免刮傷腸胃,最好的比例是「水溶性膳食纖維」: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」= 2:1,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。若有額外補充「膳食纖維」者,記得一定要多喝水,否則水份不夠時容易會便秘。


Donna營養師部落格Donna營養師粉絲專頁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