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時中耳炎反覆發作,長大竟失聰!醫師:別做這件事

15,615 收藏0
【早安健康/鍾佩錦報導】一名41歲黃姓民眾,高中時因得到相當罕見的「嗜依紅性慢性中耳炎併乳突炎及珍珠瘤」,雖然當時聽力並未受太大影響,卻在31歲時中耳及乳突反覆發炎,聽力大幅下降,不得不戴上助聽器。

然而,在35歲時病情突然急轉直下,雙耳聽力幾乎完全喪失,同時伴隨嚴重暈眩,無法工作,連走路都需旁人攙扶。所幸在經過台北榮總二階段手術、並積極復健後,在失聰2年半後重回有聲世界。

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說明,以前衛生環境較差,許多小孩罹患慢性中耳炎,耳朵流膿、散發異味。隨著公共衛生進步,慢性中耳炎、流膿耳已不像幾十年前那般常見,但臨床上偶爾仍可見「頑固型慢性中耳炎」。

如黃姓民眾的案例,即是一種臨床上非常棘手的慢性中耳炎,與身體某種過敏反應有關。此病症的特徵為高黏稠性耳漏、中耳及乳突腔長滿肉芽組織,通常伴有鼻息肉和哮喘病史。

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指出,內耳細胞結構極為細緻,無法再生,即使臨床上感染看似以抗生素治療好了,但其實聽覺細胞及平衡功能已經又更差了一些。



長久下來,一次又一次的中耳乳突炎發作、反覆細菌感染,使得整個中耳、乳突換氣系統完全阻塞、內耳聽覺平衡功能幾乎喪失殆盡。

王懋哲提醒民眾,不要拿棉花棒掏耳朵,如果覺得搔癢,建議就醫,請醫師協助。一旦聽力變差,應該找出原因,並定期回診,透過聽能復健,延緩惡化速度。

耳垢需要清理嗎?



耳鼻喉33問部落格經營者、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及陳亮宇指出,耳垢對於我們身體至少有兩個重要功能: 一是保護外耳道,二是殺菌。既然如此就不應刻意清除,避免破壞上述兩大功能。

另外,因為人體外耳道表皮本身具有「自清」功能,成人因耳道較寬,鬆動的耳垢在咀嚼、講話時可以自行排出外耳道。耳道深部新細胞形成時,也會將老細胞逐漸往外推,因此不用刻意清理耳垢。

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