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活著,卻將痛苦延續?」讓病人安心睡,走向善終最後一哩路- 第2頁

228,855 收藏2

過程中,老師將小朋友的小手塞入病人的手掌中,期待這樣的碰觸,能有我們看不見,但依舊存在的連結。過程中,病房的同仁協助拍下照片及影片,希望讓小朋友在長大之後,不會忘記他的父親,也不會忘記這段在醫院陪伴的日子。直到如今,記憶依然相當鮮明,那個大手牽小手的畫面,還有小朋友聲聲呼喚爸爸的聲音,那一刻世界彷彿靜止住,每個人都沉浸在深刻的感動之中。

有別於以往的學習經驗,這也是我第一次跟查房有這樣強烈的感觸。醫師暖心引導病人跟家屬的互動過程,讓戴著口罩、站在一旁的我,差點都要流下淚來。這樣的歷程,也讓我有種衝動想要成為這樣的醫師。常常,瀕死病人通常是較為受到忽視的一群,在一般病房光是救治可治癒的疾病都力有未逮了,實在無法要求醫療人員還要投注這麼多心力在臨終之人身上。

而安寧病房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,較為充沛的人力資源,專業團隊的同時介入,可以顧及更多照護面向,也建立互動良好的醫病關係。老師的身教影響至深至真,使得「能讓臨終病人圓融的離去」,成了往後行醫的目標與期許。

忘卻煩惱與痛苦,好好入睡吧!

依循引領之下,走進安寧病房的我,慢慢發現病人的症狀可能相當複雜,例如疼痛、譫妄、出血、感染等。即便醫療團隊盡可能協助控制這些症狀,但不見得每次都會成功。這時,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讓病人睡著,即是所謂的「末期鎮靜」。

有時當醫療人員已經嘗試了不同種類、大劑量的強效止痛藥,還佐以不同的輔助治療,病人依然感受到強烈的疼痛,甚至痛苦的呻吟。又或者,病人譫妄的情形很嚴重,每天躁動,想要掙脫束縛下床,於是竭力的扭動著身軀,用著常人無法理解的聲音嘗試表達自己的憤怒。

這樣的情形對病人本身,或對一旁照顧的家屬,都是辛苦的折磨,也會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。這時如果能讓病人好好地休息,可以使醫療團隊及家屬減低焦慮,病人也能減少受苦。臨床中,用來評估麻醉深度的指標叫做「RAAS」,最理想的狀態是能使病人處於一至二分,也就是雖然處於睡著狀態,但能對聲音有所反應。

這樣如果病人家屬想跟病人有些溝通,還能喚醒病人。不過,若是這樣的深度不足以讓病人免於病痛的折磨,那麼鎮靜的深度就必須加深。評估末期鎮靜之前,必須先經過專業團隊的討論,確定已經沒有其他可以控制的方式時,才會進行。

醫師對於病人的情緒或心理,難免有無法觸及的地方,此時就會加入心理師、社工師、護理師,透過團隊夥伴們得到資訊,共同召開家庭會議,盡可能讓最多人一起討論和表達意見,討論是否使用末期鎮靜,或是遇到臨終狀況時,該怎麼處理。由於一旦施行了末期鎮靜,家屬與病人之間的溝通、互動有可能會就此停下,因此事先詳細說明是必須的。說明的內容包含鎮靜的目的、期待的深度,以及優缺點等等。

除了要緩解病人的受苦,使病人安心入眠,朝向善終理想的道路,也要家屬可以安心的陪伴,不讓最後的時間成為將來充滿創傷的回憶,這樣在病人離開後也會比較容易走出哀傷。這種作法和「安樂死」在臨床操作上的差異在於:安樂死使用的劑量、藥物是足以立即致死的,而末期鎮靜並無意加速病人的死亡,所使用的藥物、劑量都在醫療團隊的監控之下。

讓病人無痛、安心睡!下一頁了解末期鎮靜所帶來的後續照顧問題可能有哪些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