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遍無數死亡的體會,法醫楊敏昇:父母們,別替孩子製造更多煩惱了

73,249 收藏4
【早安健康/50+ Fifty Plus,文/陳莞欣 攝影/吳毅平】人為什麼而死?為什麼而活?關於人生的大哉問或許沒有標準答案,但曾與死亡為伍的人,更能珍惜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。

51歲的新竹地檢署法醫楊敏昇,從業20餘年,曾參與過921大地震、國華空難等重大災難事件的驗屍工作。每天經手的,都是非自然死亡的遺體:自殺、意外、他殺和無法確認身分者。作為法醫,他不只幫每具屍體找出死因,也在大學兼課宣導生命教育。每具遺體,都是啟發生命的無言教師。

作為一個看過比一般人更多屍體與死亡的人,如何體會人生應該怎麼「活」?


看太多自殺案,孩子不必成功只要平安就好



楊敏昇的博士論文以自殺研究為題,實務經驗也接觸到許多自殺案件。他觀察,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,常是社會安全網層層漏接的結果。每個年齡階段,自殺的主因又各自不同:老年人多是久病厭世,中年人往往和債務有關,最令人唏噓的則是因感情問題、課業壓力而自殺的年輕人。

「我每年都會驗到至少1件清大、交大這種名校自殺的學生。」楊敏昇說。他曾幫一位跳樓的少年驗屍。這個孩子從小就是資優生,一路從國中保送到交通大學。但名校競爭激烈,過往總是第一名的孩子壓力愈來愈大,最終罹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。

有天,少年出門前告訴爸爸:「爸,謝謝你的照顧,我要走了。」父親不疑有他,沒想到這一別即是永別,兒子在實驗室頂樓跳樓身亡。中年的父親坐在地檢署外,淚流滿面說不出話來。

「我不希望孩子考第一名,他只要平安快樂就好。」楊敏昇說,為人父母,總希望子女能走上光明的坦途。但選擇眾人眼中成功的路,也不意味人生就此順遂。他鼓勵不愛念書的兒子念護專,即使科科被當都沒關係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進度,時間到了自然會找到一片天。兒子後來也順利畢業,考取護理師執照。

爸爸在大學教書,孩子卻讀五專,是否會感到有些遺憾?楊敏昇並不這麼想。他認為,孩子不一定要念名校,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。孩子徬徨時,大人可以從旁引導,但不要代為決策。

他想告訴50+的家長們,每個年齡都有自己的煩惱,「我們不需要為孩子製造更多的煩惱。」

身為法醫,主張對待父母要「厚養慎葬」,尤其,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悲傷,也是復原的必經之路,下一頁看看他怎麼說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