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小洞別擠!邵雨薇「跟了30年的先天畸形」潛藏潰爛危機- 第2頁

76,620 收藏1

耳前廔管小小的洞只是冰山一角,潛藏感染、發炎危機別輕忽!



一直以來流傳一個說法,小孩子耳朵有個小洞,長輩會說是懷孕時「在家裡釘東釘西造成的」,原來這樣的謠言,就跟耳前廔管脫不了關係。所謂的耳前廔管(preauricular fistula),到底是什麼?

根據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,在胚胎發育時,耳朵的耳廓會由「兩對鰓弓」互相融合,過程中如果有些邊緣融合不全、產生裂隙,而這個裂隙又延伸到表皮,就會形成一個小洞,也就是「表面上」看到耳前廔管的樣子,但這通常只是冰山一角,實際上向下延伸的深度與走向則不一定,內部行徑甚至是樹枝般放射散開狀的。

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訊資料中也說明,耳前廔管是先天性遺傳性的,為自體顯性遺傳,在台灣發生率約2.5%,典型的開口位在耳朵耳輪的前上方,少見的開口會出現在耳廓的其他部位。

一般來說,耳前廔管並沒有症狀,但由於耳前廔管的管壁組織與皮膚類似,會有上皮細胞脫落的皮屑與皮脂分泌,所以有時會產生異味,或者有一些乳白色、微臭的分泌物流出,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中強調,通常這是沒有關係的,但要是堆積的皮脂與皮屑進一步導致細菌感染發炎,甚至化膿潰爛,則需要抗生素治療,以免嚴重到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、軟骨炎,而在急性發炎過後,則可能需開刀切除該耳前廔管。

換言之,耳前廔管的小洞,像極了一個沉睡的火山口,平時可能相安無事,要是發炎感染,則化膿、潰爛的危機便可能隨之引爆。

那平常要怎麼特別照顧耳前廔管嗎?其實,如果耳前廔管沒有紅、腫、熱、痛或是化膿等發炎症狀,通常不需要開刀,也不用急著特別治療,有些人一輩子頂多偶爾有異味或有一點分泌物,但要注意的是,外力擠壓或刺激耳前廔管容易導致細菌入侵,所以要避免耳前廔管發炎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拿牙籤或棉花棒去挖它,也不要因為有分泌物而任意擠壓它,不妨用乾淨的生理食鹽水擦拭並保持乾淨即可。

參考資料:
  1. 亞洲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
  2. 高醫醫訊/耳鼻喉科簡禎佑主治醫師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 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