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麥人均衡飲食卻早死?研究曝關鍵原因- 第3頁

158,319 收藏0

脂肪攝取比例高,死亡率卻低於攝取醣類者



2017年8月,《刺胳針》(The Lancet)的權威性科學雜誌的電子版,發表了一篇充滿衝擊性內容的論文,主題是「何謂健康飲食?」。

這份研究澈底推翻了一般的觀念: 脂質攝取比例偏高的人(脂肪熱量比35%),死亡風險低於攝取比例偏低的人;而醣類攝取比例偏高(熱量比約60%以上)的人,儘管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高,死亡率卻偏高。

也就是說,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5年提出的飲食攝取標準:碳水化合物50至65%、蛋白質是成人50至60公克、脂質20至30%,反而會導致死亡率的提升。甚至,報告內容還提出「過去被視為健康的 蔬菜、水果和豆類的攝取量,就算低於建議量仍十分足夠」。


這項研究是以全球共計18個國家,低、中、高收入共計十三萬五千名民眾作為調查對象,追蹤調查平均長達七年半;以流行病學調查(PURE,2017年的一項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,旨在闡述營養素攝入量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)的數據進行分析,再加上刊載在《刺胳針》這本頗具權威性的雜誌上,影響力可說是不容小覷。

除此之外,在脂質方面,這份研究不僅探討了總攝取卡路里或攝取卡路里百分比,同時還把性質不同的脂肪酸加以區分。

結果證實, 卡路里或飽合脂肪酸的攝取增加,與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間並沒有關聯性;卻與總死亡率的「低」有關。

這篇論文的主筆人德甘(Mahshid Dehghan)指出,「少脂肪的攝取,自然就會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。我們發現或許這就能說明,脂肪攝取量較少,但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較多的南亞某族群,之所以死亡率較高的原因」。同時也進一步陳述,「美國幾十年來的飲食方針,都把重點放在脂肪熱量比三○%以下、飽和脂肪一○%以下。這應該是基於 減少飽和脂肪,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觀念,卻未曾考量民眾如何替換飲食生活。

本文摘自《最強營養療法,90%病痛都消失》/ 溝口徹(日本營養素療法權威醫師)/大是文化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