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腫、高血壓、排便不順?別讓這2件事關閉身體的除濕開關

17,578 收藏0
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! 讀給您聽
powered by Cyberon
【早安健康/張書陸(中醫博士)】

邪是怎麼來的呢?



提到濕,我們都會想到每年的春夏交接時節的黃梅天氣,房屋裏潮濕的情景。由於綿綿陰雨,環境濕度增加,於是就造成了「濕」的狀態。濕有外濕、內濕之分,它們都會影響(侵犯)人體的任何部位。

外濕,與季節及久居濕地或淋雨涉水,感受濕邪有關,多因氣候潮濕、涉水淋雨、居處潮濕所致。長夏濕氣最盛,故多濕病。

過去多把濕邪歸為長夏的主氣,比如每年的四五月入梅以後,雨水多(民國三十幾年甚至有連下一百多天的紀錄),空氣非常潮濕,我們人坐在房間裏是感到渾身都是濕的;還有,居住在比較低窪的地區,每遇雨季就積水,在這種環境中,當然比較容易引起濕的毛病;其次是霧露較重的區域,如嶺南地區,空氣中的濕度也高,都是屬於外在環境的問題。人體如感受這種外來的濕邪,常會有發熱惡寒,頭重如裹,肢節疼痛,周身困乏等症狀發生。

內濕,多與飲食生冷及脾腎陽虛,運化功能失常有關,多由嗜酒成癖或過食生冷,以致脾陽失運,濕自內生。

現代文明製造了許多家庭電氣產品,居住環境有冷氣,飲食有冰箱。夏天一到,大家都喜歡吹冷氣,喝冰冷的東西。由於人體的正常體溫為三十六度半到三十六度八,而冰箱下層的溫度大概在五度到十度,與人體的溫度相差了二十幾度;冷凍庫的溫度更在零度以下,這些冰冷的東西一到胃裡,馬上就會引起收縮反應,並抑制胃液分泌,影響到脾胃的消化、吸收與運輸功能。

換句話說,內濕的產生,無非就是內環境水分過多的結果,而內環境水分過多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,一是水的攝入量太多,二是囤在體內的代謝障礙。常見胸脘痞悶,嘔惡瀉利,食欲不振或水腫,黃疸。


然而,外濕可內傳臟腑,內濕也會外達肌膚。而且濕邪又易與風、寒、暑、熱、溫、毒等邪糾結,所以「濕」本身又可化熱、化寒、化燥,其表現形式錯綜複雜。

濕氣對身體的影響

● 影響頭身、四肢關節

數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認識到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、火等六淫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,尤其是「濕邪」更被視為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。

明代醫家趙獻可把「濕」分為四種:(1)雨霧露,是在天之濕;(2)泥水,是在地之濕;(3)酒水乳酪,是飲食之濕;(4)汗出沾衣,是汗液之濕。他還特別提到,不同的濕導致的疾病也完全不同。

「寒、濕」是大自然存在的氣候因素,相對其他幾種氣候,風、濕幾乎一年的任何季節都會存在。在正常情況下,人體對於外界溫度、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,濕不會明顯影響人的身體健康,頂多會讓人覺得不舒服、不方便,好像五六月份的黃梅天,每天細雨綿綿,東西都會受潮、發黴,房間裏也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味道,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很討厭這樣的天氣。

不過由於體質的不同,有些人可能更容易覺到濕的氣候變化,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弱或生活習慣不良的人,最容易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,水分排不出去,因此影響健康。

舌苔黏膩、睡覺連翻身都難…更多「濕」對身體的影響問題,下一頁了解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