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後母面,劇烈溫差是血管大敵!5個降血壓穴位減低中風發作率- 第2頁

28,430 收藏0

高血壓,歸屬於中醫「眩暈」、「頭痛」,並與「心悸」、「中風」、「水腫」等證有聯繫。高血壓依辨證可分為肝陽上亢、陰虛陽亢、痰濕壅盛、陰陽兩虛等主要幾個證型。

  1. 如果高血壓病人常見易怒、精神緊張,或產生眩暈、口乾舌燥、面紅目赤、便秘,等肝陽上亢之症狀,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瀉膽火。

  2. 陰虛陽亢類型的患者,常伴隨焦慮、睡不好、腰膝痠軟、耳鳴,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滋陰、止痙

  3. 痰濕壅盛型常見伴隨有胸悶、困倦乏力、手足麻木,常用溫膽湯來行氣化痰。

  4. 陰陽兩虛型常見伴隨畏寒肢冷、夜頻尿等症狀,常用右歸丸加減滋陰同時溫陽。

平時更可以自行按摩穴位以幫助調節血壓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」就是描述血壓高的時候,血是往上衝到腦部的。所以有一個穴位可以調節大腦的循環功能跟血流量,叫風池穴。枕骨和脖子一帶,風池穴附近,還有天柱穴、風府穴等許多其它穴位。按風池穴時,可以拿刮痧板一併按摩。這幾個穴位對改善腦部血流量都有很好的幫助。

內關也是調節心臟功能的穴位。內關穴循經屬心包經,心包經主實質上心臟的病變。所以血壓上升造成心悸、胸悶的時候,也可以按摩內關穴。

湧泉是腎臟的穴位,在足底部,《黃帝內經‧靈樞‧根結》:「少陰(腎)根于湧泉」。練武的人也常說湧泉穴是一身之根本,像植物的根一樣幫我們扎根於地面,讓陰陽得以平衡。中醫上來說叫滋腎水以制火。血壓高的時候是火往上衝,這個時候按湧泉穴補腎能幫助我們涵住身體內上衝的陽份,不至於過分上衝。

中醫治療高血壓及其連帶產生的症狀,多由針灸及服藥兩方面著手治療。可至診所尋求專業醫師診治,同時配合生活習慣改進,如規律運動、體重控制、紓壓放鬆、戒菸酒及改善飲食習慣,多吃高膳食纖維,紅肉改白肉、多喝低脂奶,相信可避免血壓起伏及其帶來的重大疾病風險。

作者簡介:臻觀中醫與澄觀中醫擁有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陣容,中醫內科、婦兒科、皮膚科 、過敏體質調理及埋線減重、抗衰老調理都累積有相當豐富的經驗。 臻觀/澄觀中醫診所粉絲專頁澄觀中醫診所-台中分院粉絲專頁臻觀/澄觀中醫診所網站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
乍暖還寒為血管帶來大危機!養護血壓不可錯過五大穴位保養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