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忌冰如仇有道理:治療癌症,從體溫打開免疫反應的開關

51,515 收藏0
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! 讀給您聽
powered by Cyberon
【早安健康/陳博聖(中醫師)】

中醫忌寒,很有道理!



在我行醫十多年後,深感中醫古老智慧其實蘊涵深厚的科學性,這可用一個方法來窺探:先使用科學語言解釋傳統中醫學的理論,再對應現行西方科學研究的結果,那麼就能夠知道中醫理論的邏輯性和科學性,簡單地說就是用科學解開中醫之謎。

以下我舉的例子,是我在泛科學這個網路平臺曾發表過的一篇文章,使用科學解析中醫要避寒的道理,經由下面的論述,希望大家能理解為何中醫常常提醒民眾感冒不要吃冰,也驗證中醫理論當中存在科學性。

看過中醫的人,應該對中醫師時常提及「忌吃冰涼的食物」十分熟悉。中醫師甚至會告誡大眾,太常吃冰涼食物可能會容易感冒、咳嗽或感染腸胃疾病,生病時吃冰品也可能不易康復。究竟忌吃寒涼食物,在傳統醫學是基於什麼原因呢?

中醫理論主張避寒,其中「寒主收引」的收引是指收縮、緊繃的意思,「寒邪侵襲人體,常會使皮膚、腠理、筋脈收縮」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感到寒冷時,身體會不自主收縮起來,如此一來,末端血管收縮容易造成手腳冰冷,或是體內血液循環變得比較差。因此,從傳統中醫對於「寒主收引」影響人體血液循環的描述,可以初步理解為何中醫師要大家少吃冰。若是對應到西方科學研究,也有跡可循。因為有許多研究指出,溫度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的運作。


體溫是免疫反應的開關



我們身上的白血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道重要防線。他們在血管裡循環,擔任巡邏防衛的角色,一旦身體遇到病菌感染,白血球的數量就會增加,這是為了啟動抗病機制。白血球先透過血液循環到感染部位附近的微血管,接著穿透微血管壁,移動到受病菌感染的部位,進行吞噬病原菌或消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等作用。

科學家在小老鼠身上發現,發燒會改變免疫細胞(例如淋巴細胞)的表面蛋白,使它們更容易穿透血管到達感染部位。當我們身體遭受感染而引起發燒,體溫達到三十八.五度以上,T細胞內的熱休克蛋白90(Hsp90)會增多,Hsp90 和T細胞表面的整合素(integrins)結合活化後,能幫助T細胞黏附於血管壁上,因此更容易遷移出微血管,抵達受感染的部位。

此外,也有研究指出,人體發燒核心體溫在三十七到四十度時,能活化 NF-κB 的運作。NF-κB 是一種蛋白複合體,能夠控制DNA轉錄,在發炎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。也就是說,體溫升高能促進發炎反應,身體對抗癌症、傷口和感染的防禦速度就會變快。

低溫偏低時,病毒更活躍!下一頁看看中醫更多解釋為何養生防病應忌寒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