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歲財富自由經驗談:存股年賺7%其實無法致富,卻能避免踩地雷

311,273 收藏0
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! 讀給您聽
powered by Cyberon
【早安健康/黃嘉斌(現任《Smart智富》月刊顧問暨專欄作家)】

「股息無法致富,卻能避免踩地雷」



在理財投資的刊物上,經常看見一些討論或介紹某投資素人,以存股方式致富的故事,令我不禁好奇,也想好好研究這些不算起眼的投資標的,為什麼在長期買進後可以創造豐厚的報酬?因為這也和我向來以「成長股」為偏好的投資形態,有很大的不同。

靠股息致富很難,五年發財靠股價上漲

剖析這些屬於定存類型的投資標的,以五年為期,累計報酬率後,就會發現一個很弔詭的現象。若以豐厚股息作為選股的依據,這類標的獲利通常很穩定,但是相對而言,成長性也較趨緩,每年配息也以現金股利為主。

先不考慮股價波動,即以一開始買進的價格作為固定本金,假設每年有 7% 股息殖利率,五年後累計報酬率為 35%(7%×5=35%),平均年報酬率就是 7%。基本上,這是單利的計算模式,而每年有 7% 的穩定股息收入其實還不錯,但是要靠7%的股息致富恐怕不容易,關鍵還是在於股票價格是否上漲。

舉例來說,假設每年都有相同的填權或填息,我們分別以股價 50 元買進 A、B 兩檔股票各一張(1,000 股),A 股每年配發2元現金股利,B 股則是配發 2 元股票股利,經過五年後,A、B兩檔股票呈現的結果便大不相同。(編輯推薦: 股利什麼時候入帳?「這一天」買進才來得及領股利,3步驟查出關鍵日期

A 股的現金殖利率為每年 4%,也就是說,「完全填息」的報酬率為 4%,B 股「完全填權」則是 20% 的報酬率。如果配發的股票股利都不賣出,還得連續五年都是一樣的配息方式,那麼五年下來的累計報酬率將達 1.49 倍,平均每年報酬率達到29.8%,這就是「複利」的效果。

不過,實務上,若以配發現金股利的方式,通常投資人收取現金股利後,再投入購買股票的機會較少,導致投資報酬以單利的方式累積,因此同樣是五年累計報酬率,收取現金與股票股利這兩者相差高達七倍多。

上述分析或許會讓你覺得怪怪的,因為兩者的比較基礎不太一樣,所以結果差距甚大。沒錯!確實如此。我是故意拿基礎不同的投資來做比較,原因在於實務與理論本來就有差距,用理論來計算是數學問題,但投資要考量的是實務問題─股票股利不會年年相同,現金股利則幾乎沒有人會再全投入同一檔股票。

如同前文提到的,現金股利入帳後,一般投資人通常不會再投入,而長期投資者卻會拿去再投資股票,因此能有複利效果。再者,以配息為主的公司成長性較差,配股為主的公司則相對穩健,所以一開始買進價格雖然相同,但是公司發展與配息狀況不同,時間拉長,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差距。

長期投資者先求穩,再求成長

儘管配發股息無法讓人致富,但是以股息作為長期投資標的並持有,卻有兩個重要意涵:首先,一家可以長期穩定配發豐厚股息的公司,至少表示它獲利不錯、經營穩健,也象徵它在同業中具備某些利基。長期持有這類公司的股票,只要價位適當,下跌的風險有限,甚至波動幅度也不大。當股價受到系統性風險影響或是被大盤拖累而走跌,因為它每年配發的股息不低,足以支付投資人要求的風險貼水及持有的成本,所以「不賣就不用認列虧損」,自然不會打擊投資人長期持有的信心。

其次,景氣本來就有高有低,景氣熱絡時股票的評價會提高,比如合理的本益比由 10 倍調升至 15 倍,在獲利相同的情形下,股價可以漲五成。一般來說,股市的循環或是一個產業的循環,通常五年的期間至少會分別遇到一次高峰與低谷,選擇股市低谷期仍有獲利、配發股息的公司,未來就有機會賺到(市場)評價提高的紅利。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,先求穩(安全),再求成長,是最佳的操作原則。(編輯推薦: 投資如何保本又生錢?阮慕驊人生體悟:6策略做對了,財上生財、賺到退休!

殖利率掉到 2%∼3% 時,出脫持股透過股息殖利率方式來選股,最大的好處是比較不容易選到地雷股,還可以利用很容易取得的公開資訊,例如歷史財報資料作為評估標準,這對投資人來說是相當有利的,只是有幾件事要特別留意:
  • 最好是有長期投資的打算,期間以三∼五年為原則。
  • 計算股息殖利率,至少要參考過去五年的配息資料,一般是以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 1.5∼2 倍為標準,只要超過者都算合格。
  • 所選的公司必須連續五年內都沒有虧錢,如果連金融海嘯期間(2008∼2009 年)都能維持獲利狀態,就表示公司獲利相當穩健,或者就是產業中的翹楚。

完全以股息為考量是保守型投資;至於以成長為選股依據則屬於積極型的投資人。怎樣的選股模式才能兼具防禦(保守)與攻擊(積極)呢?繼續看下一頁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