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長壽寶地「1國家」入列!長壽專家揭5習慣:做到能健康活更久!

162,141 收藏0
全球著名「長壽區」,現在有新的國家入選了!63歲研究員丹布特納(Dan Buettner)跑遍全世界研究長壽之道,發明「藍區」(blue zones)一詞,形容當地居民平均壽命超於平均值,並從中學習長壽之道。最初五個藍區分別是日本「沖繩」、義大利「薩丁尼亞半島」、美國加州「洛馬林達區」、哥斯大黎加「尼科亞半島」及希臘「伊卡利亞島」,近日「新加坡」也被納入藍區清單,又被稱為「藍區2.0」!


新加坡榮登「藍區2.0」!專家分析6長壽關鍵



丹布特納與國家地理雜誌和國家老化研究所合作研究,找出世界上壽命明顯更長的地區後,再努力找出這些地區長壽的原因。雖然各地長壽區域民眾的生活細節不同,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了,最足以代表長壽習慣的健康核心因素「Power 9」,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運動、有目標、保持規律作息以減輕壓力、吃八分飽、多吃植物性食物、適量且定期飲酒、參與社區、與親人保持親密關係、周圍都是有健康習慣的人。

丹布特納表示:「新加坡的健康調整預期壽命是世界上最高的;新加坡的做法和政策,成功創造出地球上最長壽且健康的生命。」新加坡是如何讓國民越來越長壽健康?以下盤點長壽秘訣,不少都與上述要點息息相關!

新加坡的長壽秘訣1:少坐車、多走路,增加生活運動量



隨著科技進步,當世界各國民眾多以開車、騎車等交通工具代步,新加坡民眾多選擇步行,雖然並非以運動為主要目的,反而是出於必要性。丹布特納分析,新加坡對汽車徵稅、對汽油徵稅、對道路使用徵稅,為了買車,必須先獲得擁有汽車的許可證等多種條件,成本可能比汽車本身還高。且新加坡政府也在步行、騎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方面投入巨資,做了完善規劃,讓國民能「遠離車輪、依靠雙腿」。

增加日常生活運動量,一直是養生的不二法門。親自除草、種花、種菜、澆水施肥,甚至帶羊群放牧是許多藍區地區居民的生活日常。丹布特納也對此深受影響,他的日常交通方式多以走路、騎單車為主,不需特別規劃運動時間,就能提升運動量!


新加坡的長壽秘訣2:居住在親友附近



調查發現,藍區居民會優先考慮住在親朋好友附近。而新加坡也有「近居購屋津貼」(Proximity Housing Grant),鼓勵與父母孩子同住或就近居住。丹布特納認為,美國高齡者常被安置在養老院,但新加坡長者通常由家人照顧,家人間也會經常互動,這有利於長者的預期壽命。

同為長壽地區的香港也有類似現象,在香港工作的日本記者中島惠曾撰文分享,香港可說是「地狹人稠」的代表,她觀察香港長輩與兒女的住家距離都不遠,家庭之間常互動,創造許多社交機會,也成為香港人心理健康的因素。


新加坡上榜藍區2.0,還有哪些原因?下一頁看看更多分析!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