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大皆空! 是誰趕跑了醫療人力?

14,129 收藏0
上一篇專欄文章中,提到台灣醫療產業有三大問題。

第一,醫療人力缺乏,第二,醫療資源城鄉差距太大,第三,醫師過度專科化

。在談過醫療資源城鄉差距之後,我們要回頭看醫療產業「四大皆空」—人力缺乏問題。

目前,內、外、婦產、小兒、急診這些醫療科別新進住院醫師的招募,面臨很大的困難。年輕的醫師都不願意投入這些科別中。最主要的原因有下列4點:

1.這些科別的工作太忙碌,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。

2.
年輕醫師在心態上已經不像他們的前輩,把醫師當作一生的志業,而只是職業的選擇。也因此對於這些可能會非常忙碌佔據自己休閒時間的科別,更為排斥。


3.
這些科別都要值夜班。這也是護理人員缺乏的大原因。尤其是年紀稍長的醫師,以及
結婚有小孩的護理人員來說,更會造成家庭的負擔,更是造成護理人員離開職場、醫院缺 少護理人員的主因。

4.
醫療糾紛的層出不窮,雖然發生醫糾醫療人員被敗訴的機率不高,但光是身陷其中本身,就已經會讓許多年輕醫師對容易發生醫糾的科別畏懼卻步。


三大問題當中,醫師的極度專科化,更加大醫療人力缺乏的衝擊。原先為平衡專科化需求, 配套設計的家庭醫師與急診醫師制度,對民眾缺乏吸引力,民眾的任何大小疾病,無論是 眼睛紅腫、或是頭痛高血壓等問題,民眾都早已預設必須由專科醫師來診治,才能解決問 題。

在美國,病患必須由家庭醫師先診治,無法解決之後,再轉診到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婦產科、皮膚科、泌尿科等等。這個制度來到台灣,類似的專科醫師的轉診制度無法落實,而這些科別的醫師如果必須24小時接受來自急診病人診療需求的照會的話,醫師自然會無法負荷這種壓力,而選擇離開那些必須24小時到急診處理照會的醫院,轉而選擇能夠自己決定看診時間的診所來開業。

於是,醫師專科化的結果,造成大中小醫院都缺乏這些科別的醫師的狀況,但這些科別的開業醫師卻到處都是的怪現象,就很容易可以理解了。現實的情況是,明明醫療服務的人力吃緊,但是目前全民健保因應財務危機的方法,卻由於政治上的各種考量,幾乎不會從讓民眾少就醫的方向去努力,反而是不斷把給予醫院與醫師的給付不斷縮減,或是乾脆祭出無論多少民眾就醫看病,給予醫院醫師的給付就只能這麼多的「總額給付制度」。

不去減少需求,反而怪罪供給方供應太多而拚命刪減支出的作法,當然也會讓醫院為了避免被健保核刪太多,只好少僱用人,或者讓更多的工作給同樣人數的醫療人員承擔,結 果是,醫護人員更為忙碌,而有更多人選擇離開的人力缺乏窘境。

此外,台灣的全民健保更可怕、卻少為大家所熟知的問題是,台灣的全民健保支出中, 有四分之一是花在藥費支出〈每年約一千五百億〉,另外約有三、四百億以上是花在醫材上。如果再加上民眾自費醫材的支出的話,每年醫材的支出也在五百億以上。

而這些藥品與醫材的支出中,絕大部份都花在進口的藥品與醫材上。如果誇張一點的說,台灣全民健保每年五千億以上的支出,光是藥品與醫材的花費也許可能超過二千億以上。台灣的全民每年花了這麼多錢在進口藥品與醫材上面,這些也全是花費台灣所有產業辛苦賺來的外匯。更糟糕的是,這些藥品與醫材的消費,雖然治療了疾病、也許恢復了身體,但終究是生病了,並不能真正買回健康。

除了以上種種結構性問題,在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間,我們還要面臨全民健保的財務危機,以及因為人口結構大幅改變〈老齡化與少子化〉的財務與提供服務的人力危機,此時此刻,如果我們再不立即尋求解決之道,維繫台灣在經濟十餘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的困頓環境下,還能維持社會穩定的最重要機制—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與醫療進步,將會面臨空前危機,甚至可能就在十餘年內崩潰。這一連串的討論,似乎相當悲觀。下一次的專欄,我們一起來探索:解答從哪裡開始。


作者:王明鉅 醫師

.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
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