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長期照護,30、40、50歲最該知道的6件事- 第3頁

107,067 收藏0

斷捨離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,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,人往往會陷入「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」,要改變父母,先從自己力行簡約生活開始,少逛賣場、少買東西,盡量減少物慾的需求。

可以趁著幫長輩大掃除的機會,一邊進行「懷舊」(回憶)治療,強化老年人的認知功能,減少父母失智的機率。另一方面,理性溝通說服父母將無用的物品丟棄,評估後覺得真的是「非必要」的物品,可先暫時擱在一旁,等待適當時間丟棄,切忌當著他們的面處理,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。

一旦生活簡單,吃的、用的不需要這麼多時,自然清心寡慾,快樂長壽。

第二、 仔細思考自己希望過怎樣的退休生活?包括休閒生活、財務及健康上的充分準備,並多了解更年期、老年癡呆症等老年疾病。在美國,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老人痴呆症,這個數字著人口老化還在迅速增長。多鼓勵父母親接觸人群,多跟家人聊天,或是參考國外做法,運用算數與閱讀,讓老年人「動動腦」、活化腦細胞,均能有效延緩失能失智的發生。

三、預先安排「身後事」與「安寧照護」。傳統中國家庭都忌諱談論死亡,認為子女提此問題就是不孝,但這非但不能避免,更要主動及早討論,以預做準備。包括了遺產分配、身後事的處理、要不要採取插管急救等,能夠事先溝通交代,就能減少後輩的慌亂與紛爭。如果子女不方便談,也可以委託專業人士代為溝通說明。如果長者真的很避諱談,就不要勉強,暫停溝通,可透過戲劇或新聞事件有關子女爭產、長年臥病插管的案例加以引導。

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,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「老老照顧」問題,將成為重要議題,坊間常發生老人本身多病,又要長年照顧父母或配偶,在身心俱疲下,狠心殺害被照顧者,造成照護殺人的人倫悲劇。這都是照護的對象跟自己都逐漸衰老,看不到人生的出口,生活陷入貧困,或自己體力不支等,照護者撐不下去,才會淪為照護殺人。事實上,若能及早尋求社會資源協助,或可有效防範類似不幸事件的發生。

別寵壞長者,自力支援是王道

除了以上必須特別注意的三大項課題外,台灣有許多「 假性需求被照顧者」,也就是被照顧者還未達失智失能的階段,能夠透過復健或自力支援的方式重新站起來,才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。

原本在貿易公司擔任會計工作的李小姐,因為母親膝關節開刀,又有長年糖尿病,傷口必須好好護理,不得不留職停薪在家照顧,然因為母親依賴性重又怕痛,生活起居都需要別人打理,復健效果也不佳,造成照顧上的困難。

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,像李小姐類似的案例非常多,主要是家人認為:長者不能動、不想動就算了,不該勉強他們。也有些是子女寵父母,不忍心看他們受苦,就不勉強他們進行復健。事實上,以膝關節鏡手術而言,必須利用行動輔具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持續復健,才能重新站起、自由行走。若因為怕痛而不動,恐怕永遠都站不起來了。

因此,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要有正確思維,要透過自力支援,運用各種輔具協助照顧者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。

所以她認為,在面對「長期照顧」這個議題時,一定要謹記「自力支援」的態度;她舉一個很好的案例,現年八十二歲輕度中風的黃爺爺,因為下半身無力,一開始是坐輪椅去日間照顧中心,經過評估之後,協會認為他能透過一連串團體活動而自立,另搭配復健及算數、寫字等認知性活動,可以復原。果然,不到半年的時間,黃爺爺就能擺脫輪椅,自行站立與行動。

一般而言,中老年長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,但涂心寧提醒,不要把自己當病人,與慢性病和平共處,仍然可以過著正常、愉快的生活。但最重要的還是,要積極預防,延緩自己失智失能的時間,避免落入需要被長期照顧的可能性,若人人都能在自三十歲開始就提前認知老化、預防老化,並採取因應措施,不僅讓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有品質,也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。

本文摘自《關於長期照顧,三十、四十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》/商業周刊/商業周刊

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