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併發症狀多!44%糖尿病與肥胖、環境有關

59,810 收藏3
【早安健康精選書摘】 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糖尿病!你也不例外

和癌症一樣,罹患糖尿病的機會雖然不是人人均等,但卻無人具有豁免權,就算有著基因上的優勢(意指你的近親中很少人有這個疾病)亦然。

說到癌症,很少人敢於反駁「人人都有機率」這句話,但是碰到糖尿病,或許大家的膽氣就壯了起來,以為只要血親之中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或是相關病症(其實這在現代社會不容易看到),自己就可置身風險以外。

我在這裡要向有此想法的朋友呼籲: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!

糖尿病和癌症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共同點:都與基因的易感性有關、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、都與發炎現象密不可分、罹患後也都不保證會痊癒。當然,癌症相對的高死亡率(連續數年高居國人致死亡率的榜首),以及病程在短時間內的快速進展,讓現代人聞癌色變。相形之下,糖尿病的病程進展較為緩慢,很少會立即致命,讓人驚恐的程度上也比不上癌症。然而,如果因此而輕忽了糖尿病的危險,其後果卻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。

肥胖與糖尿病是世界最為盛行的流行病

糖尿病與其亦步亦趨的伙伴─肥胖,正以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人類的健康,到了21世紀的現在,這對伙伴已經發展成全球最盛行的流行病。以往,糖尿病被視為一種富貴病,比較容易出現在高度開發的國家。以美國為例,每10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糖尿病患!全美國有高達1/3的人口是肥胖者,如果再把體重過重、但尚未達到肥胖標準的人加進來,則此比例瞬間膨脹超過2/3。這些人當中有很高比例都是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準候選人。

中度或低度開發國家由於經濟因素,攝取的熱量沒有已開發國家的人民那麼多,糖尿病的盛行應該比較沒那麼嚴重吧?在以往確實是如此,然而近二、三十年來這個現象已經徹底被顛覆了。糖尿病已不再被視為富貴病。全世界無論是已開發的歐美富裕國家,或是開發中(例如台灣)、甚至較低度開發的國家(如大洋洲島國、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等),糖尿病與肥胖的盛行趨勢都在與日俱增當中。

根據2014年美國刺络針(Lancet)醫學期刊的一篇針對全球各區域肥胖趨勢的研究報告,在2010年,體重過重以及肥胖在全世界造成三百四十萬人死亡。糖尿病已經成為全世界健康議題的重大挑戰。從1980至2013的這33年中,不僅全球人類肥胖的趨勢持續的進行,更讓人憂心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,包括歐美等醫療先進國家在內,在對抗這股趨勢上曾獲得成功的經驗。(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世界各國參考。相關詳情請見第2章「糖尿肥胖症在台灣」之節。)

第二型糖尿病才是流行的主角

糖尿病依據致病原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,大致可以將其分為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。第一型糖尿病有著特殊致的病因─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自己分泌胰島素的細胞,讓其快速凋亡(細胞死亡),讓病患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。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。第一型糖尿病往往從年紀幼小的時候開始發病,所以也曾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。第一型糖尿病的盛行率雖然也有增加的趨勢,但卻不是造成世界大流行的原因。

第二型糖尿病才是肆虐全球人類健康的禍首,也是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。第二型糖尿病和第一型糖尿病不同,是由多種因素所導致的疾病,遺傳與環境因素都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。由於通常都是成年後才發作,因此也被稱為成人型糖尿病。第二型糖尿病與遺傳的關連較為密切,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,的確會比沒有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。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就得以豁免。

人類基因並未大幅變動,糖尿病的盛行起因於環境的改變

第二型糖尿病雖然與遺傳的關係密切,然而在人類基因數萬年來並未大幅變動的情形下,遺傳實在無法解釋為何糖尿病與肥胖會在短短的二、三十年當中席捲全球,成為各國政府都感到棘手的社會與健康議題。顯然,糖尿病與肥胖的盛行,還有著其他更具決定性的因素。

從達爾文的演化論來看,生物體為了生存競爭,會衍化出適應環境的基因,讓自己及後代可以在環境的變動中繁衍下去。然則,基因的改變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,不是短短數十載的歲月可以見到的。因此,糖尿病與肥胖的盛行,主要源自於環境因素的變動殆無疑慮。現代社會飲食、工作方式、生活形態的改變,再加上生態環境的變遷,和數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。這種環境與生活形態的變遷,可以讓基因在不改變原有結構的情況下,做出完全不同的表現。近年來,表觀遺傳學已經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。

工作性質毋須太多體力勞動;生活忙碌讓運動變成奢求;時常外食而且高熱量飲食唾手可得;土地污染與食安風暴頻傳,讓人們無意中吞下大量的環境毒素。種種原因正以人們未能察覺的方式,蠶食著群眾的健康。不僅有基因易感性(有疾病家族遺傳)的人難逃疾病的魔掌,就連一般普羅大眾也無法常保健康。

除了不當飲食與缺乏運動這些大眾比較熟悉的原因以外,其他因素包括代謝靈活性受損、粒腺體功能障礙、腸道菌叢生態失衡、環境毒素、食物上癮、代謝性毒血症、甚至睡眠與壓力,都可能直接或間接的促成現代人罹患肥胖和糖尿病。在本書中我會分別就這些因素做相關的探討。

無論導致糖尿病的原因為何,有一件事可以確定:
現代人不需要有糖尿病基因,就會得到糖尿病

肥胖 + 糖尿病 = 糖尿肥胖症

在以下這些慢性或重大疾病當中,糖尿病有44%與體重過重或是肥胖有關,心血管疾病則是23%,而癌症則依據種類(主要是乳癌、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)分別從7%到41%不等。體重過重或是肥胖同樣增加了罹患退化性關節炎(尤其是膝蓋)的機會。由於糖尿病和肥胖關係如此密切,專家們因此將兩個英文字的一部分(糖尿病Diabetes、肥胖Obesity)合併為一個新字─糖尿肥胖症(Dia-besity),其象徵與實際的意義不言可喻。如今,糖尿肥胖症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共通的一個字詞。

因此,本書接下來的章節,就以糖尿肥胖症這個名詞,做為表達與肥胖和糖尿病相關病症的代表。

醫藥治療有其極限

眾所周知,

糖尿病是一種無法逆轉的慢性病,一旦得到了就得終生與之對抗,無法痊癒。疾病本身固然會引發一系列的併發症狀,如神經病變、微細血管病變、大血管病變、視網膜和腎臟病變等

,而各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,同樣有著或大或小的副作用,讓糖尿病的治療就如同用比較小的傷害去取代更大傷害的交易遊戲,長期以往病患都是永遠的輸家。

當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,絕大部分是用來「逼迫」胰臟製造更多的胰島素,以導引血糖的下降。固然有一些藥物是以提升胰島素敏感性、證實可以達到某種程度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功效,不過仍然無法產生治癒的療效,而其副作用甚至可能會抵銷所帶來的好處。

近幾年來,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,各種不同作用機轉的新藥陸續上市,讓治療糖尿病的醫師有了更多的武器可用。然而,這些藥物的作用原理並沒有改變,還是離不開「更有效製造胰島素」這個基本原則。然則胰島素的製造終有耗竭的一天,當這一天到來時就是啟動注射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時機。藥物治療從來就不是針對致病因,充其量只是用降低血糖的方式來減少併發症的發生。這就是目前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困境!

減重手術的風行成為醫療界的怪現象

由於口服及注射藥物效果有其極限,因此減重手術成為了另一種被宣揚成可在短時間內控制肥胖,甚至於治療糖尿病的終南捷徑。減重手術有時被有意或無意的宣稱為「代謝手術」,彷彿如同膽結石可以用手術治療一般,只要開個刀,肥胖甚至是糖尿病這些代謝病症,立馬就可痊癒。原本只是拿來治療藥石罔效的病態肥胖,如今卻在眾多利益相關者的簇擁之下,搖身一變成了代謝障礙的蟠桃靈藥。你為肥胖所困擾嗎?沒問題,只要開個刀、一切麻煩就解決了。

這個說法有誇張之嫌嗎?完全不!美國每年有超過23萬人接受這樣的手術,而且還在逐年成長當中。這種現象在美國已經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憂慮,那麼台灣呢?各大醫院的網站幾乎都有介紹這種手術的篇幅,而代謝手術也向醫學美容看齊,堂而皇之的在高鐵附近豎立大看板,強烈地向大眾行銷用手術治療糖尿肥胖症的訊息。


本文摘自《肥胖大逆襲》/汪國麟(南投東華醫院醫療副院長)/博誌文化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