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溫量不準有3大原因,37℃算發燒嗎?5種標準區間一看就懂

1,826,169 收藏1
【早安健康/廖偉呈藥師】

測量體溫該釐清的重要觀念



防疫當前,量體溫成了每日例行公事,但你知道量體溫要怎麼量才準嗎?不同身體部位所測量的數值到底怎麼判斷是體溫偏高或是發燒呢?微笑本周與大家談談測量體溫這回事。

 啊…怎麼量出來溫度是37.5℃,我我我,該不會中標了吧? 疫情未受控制前,不少民眾會面臨這樣的狀況,甚至鬧的人心惶惶。在探討量測體溫的重點前,我們先來搞懂發燒及量測體溫的真正用意。

一、體溫偏高與發燒的差異



身體體溫偏高,不代表一定是受到病毒細菌感染,舉凡穿太多厚重衣服、穿著發熱衣、運動後、曬過太陽、洗完三溫暖或女性排卵期等等,有時候都會引起體溫偏高,這些都是正常現象。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,身體出現發炎、感染的體溫偏高,甚至發燒。


發燒的定義,有很多種說法,一般來說是指,肛溫>38.3℃、口溫>37.9℃。在醫學上,我們以核心溫度(core temperature)>38℃來判定病人發燒,通常發燒的溫度不會超過41.1℃。然而,就算是正常人,也不會一天之中體溫都維持一樣,在清晨時候會最低在傍晚的時候最高,各個部位也都不完全相同。

人體的溫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例如年齡(小孩代謝高,體溫較高;老人代謝低,體溫較低)、性別(女性>男性)、月經周期、情緒、運動、抽菸喝酒、藥物。有些人體溫本來就偏低,僅有35-35℃,相對的,有些人本來體溫就比較高,甚至早晨體溫就達37℃,下午就升溫至37.5℃以上。所以測量體溫真正的用意不是比較不同人的體溫差別,而是自己的體溫變化。

所以如果是居家檢疫/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,或是擔心自己感染、想測量體溫的人,應該要早晚測量體溫,畫出體溫變化的曲線,如果有突然增加的狀況,才能及早發現自己可能在「發燒」。


二、不同部位的溫度量測差別



如同剛剛提及的,發燒是指是指身體內核心溫度(身體內,例如肛溫或耳溫)>38℃,而不是體表溫度,所以測量身體的部位不同,所得數值的意義也就不同。

常用的量測身體溫度的方式有5種,其中以肛溫、耳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,而額溫、口溫、腋溫,容易受到皮膚黏膜/濕度、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偏低,通常額溫、口溫會比肛溫、耳溫低0.5℃;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.8~1℃。以下為各種不同身體部位溫度量測的比較:


下一頁有較詳細的解釋,一次搞懂什麼情況下量耳溫、額溫可能會失準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