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節氣養生,中醫教你排體濕接地氣!時間、秘訣必看這篇

45,777 收藏0
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! 讀給您聽
powered by Cyberon
【早安健康/康涵菁中醫師】

雨水節氣養生,中醫教您排濕接地氣



春始屬木,然生木者必有水也,故立春後繼之雨水。雨水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,雨水節氣代表着降雨開始,俗話說「春雨貴如油」,進入雨水節氣,是大地回春的重要節點,自此之後「一場春雨一場暖」,大地即將換綠衣!一副早春的景象即將來到眼前。

雨水節氣過後,氣溫開始回升,濕度逐漸升高,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,所以早晚仍然較冷。因此 寒濕邪氣是雨水節氣常會出現的病邪,「濕」為六氣之一,如果一個人處於濕氣過重的環境中,或飲食不節,喜愛攝取寒涼食物,長久下來,會逐漸使體內臟腑器官因負荷過重而功能失調,以致濕邪凝聚於體內,無法正常排出體外,形成過敏性疾病,如皮膚病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風濕性關節炎等。「內濕」則與飲食有關。平時若攝取過多寒涼飲食,例如瓜果類,容易損傷脾之陽氣。
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意思是濕氣過重時,會使身體出現重濁感,就像頭部被布包裹著一樣不舒服;濕邪,屬於一種陰邪,陰邪易使氣血阻滯,所以這時筋骨也會出現明顯的痠痛感,這是由於氣血不通暢所致,與發炎所產生的疼痛感不同,濕邪使氣血循環受阻,若再加上寒凝,氣血循環便更加阻滯不通,容易造成筋骨痠痛而產生風濕病。

濕具有水的性質,由於侵入體內時會阻塞經絡與內臟,造成一直有便意上廁所感覺,而且會有解不乾淨、胸口悶、身體浮腫等症狀,腸胃如果無法排濕,身體就像穿著濕透的衣服一樣,全身手腳感覺沈重,因此在雨水節氣,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中焦脾胃,早晚注意保溫。

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說:「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」脾胃居於中焦,是吸收營養、將養分供應至全身的關鍵,若因濕氣過重而影響脾胃功能,身體的營養吸收度也會跟著變差。

養好脾胃是長壽的基礎,祛除體內濕氣,恢復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,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排濕助消化的食物,首推芡實,薏苡仁跟蓮子,芡實是四神湯的四大食材之一,藥食同源,入脾腎,脾主運化;雖然薏仁和蓮子都有祛除濕氣的功效,但再加上芡實,利水效果更升級,因此四神湯特別適合小便多的老人家或小朋友,且各種體質的人都適合食用。

除了養脾胃、吃薏仁排濕,下一頁中醫師教你4個秘訣正確「接地氣」養生!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