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每月來和我討孝親費…可以拒絕嗎?4步驟畫金錢界線解開糾結- 第2頁

14,446 收藏0

K的媽媽整日不斷地往廟裡跑,聽經修行。大前年,為了「洗業力」,K的媽媽把五十萬元的現金,全捐給了廟裡,接著每天穿梭廟堂,成了堅定的「修行居士」,以「廟務大志工」自居。

K的媽媽住在家裡,全靠K支付水費、電費、生活費、兩手不沾陽春水,生活全靠K支應。

K除了每個月養家,還付給媽媽五千元的奉養金,而這五千元的奉養金,在媽媽成了「居士」後,顯得不夠「有誠意」。

K的媽媽要求他,要提高每個月的金額—一個月五千元太少,不夠她準備三牲料理—K在此時,非常警醒,他思考之後,開始拉高「限制」。

K的做法,堪稱「孩子的逆襲」。

他和媽媽坐下來,談論自己的怒氣。他毫不保留地,說出自己的感覺、自己的需要、自己的情緒,但他只是談論自己,而不評論媽媽(這很重要)。

接下來,K跟我坦承,他清楚地認識到,自己的媽媽,已然「依賴成性」。他沒有打算改變她,沒有打算責罵她,他仍然「接納媽媽」就是這個樣子。

他不壓抑、也不抱怨,接下來,他開始對媽媽的金援,設定界線。他告訴媽媽:「我只能給你五千元,沒有更多了。」當媽媽大聲抱怨、指責、哭泣、發洩情緒的時候,他只是以同理心,瞭解她為什麼生氣,但完美地控制自己,不發怒,不煩躁,只是重複:「我很遺憾你覺得自己命苦,也瞭解你會覺得我不孝順,我瞭解」。緊接著,他不描述、也不解釋,自己為什麼不提高給媽媽的奉養金。他只是重複著、堅定著,堅持自己要給的金額,毫不動搖。(編輯推薦: 他給父母孝親費淪月光族!不扶養父母違法嗎?律師告訴你「這一關鍵」

K告訴我,剛開始,確實需要費點力,頂住媽媽的壓力。但隨著時間過去,媽媽的情緒消退,他發現,媽媽竟然慢慢接受了事實,甚至,反過來對K的生活,變得更加敏感,更加關心。

而K在這個過程裡,一開始承擔了壓力。但撐過之後,他感覺自己和媽媽的關係,變得更放鬆,更自在,沒有委屈,沒有壓力;K照顧了自己,也照顧了媽媽,彼此的結局,就像空中挺腰三圈半,無水花入水一般,完美得分,命中一擊。

K做了什麼?我們仔細分解,不難看見:
1.他談論自己的怒氣
2.他辨認父母的類型,接納父母
3.他對父母進行「界線鍛鍊」

界線鍛鍊



在這個練習裡,我們必須學著K的做法,說一次話:

1.說不
爸爸(媽媽),我不能給這五萬元。
爸爸(媽媽),我不能負擔這筆錢。
爸爸(媽媽),我不能提高你的奉養金。

2.我瞭解
我瞭解,聽到這些,你現在一定很不舒服。
我瞭解,你一定覺得我很不孝順。
我瞭解,你現在覺得自己命很不好,很苦。
我瞭解,你不開心。

3.但是
但是,我不能給。
但是,我做不到。
但是,我不行。

4.不解釋
不必解釋你為什麼不能給,為什麼你做不到。
記住,你不需要對任何人解釋。
你也不要回應任何發問。

本文摘自《與家人的財務界線: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,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》/李雅雯(十方)/采實文化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