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高慢性病的關鍵密碼是它!代謝名醫:這類食物比糖還要命

238,357 收藏2
【早安健康/游能俊(新陳代謝科醫師)、黃惠如(健康醫療媒體人)】

肥胖─醣胖正在台灣蔓延



過重與肥胖和糖尿病密切相關,肥胖更是胰島素阻抗的罪魁禍首。

早在1990年代,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威列特(Walter Willett)發現體重增加和糖尿病之間的關係。哈佛大學在2012年發布的公報寫著:「哈佛的研究者正在瞄準肥胖和它的表弟:糖尿病。」

威列特和他的同事發現,即使是輕微的超重,也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5倍,嚴重超重則增加60倍。在當時接受這想法並不容易,甚至美國農業部在1990年發布的《美國飲食指南建議報告(Report of The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)》都指出,35歲以後體重增加是健康的。「他們並不相信,」在哈佛公報上威列特說。

現在所有人都信了,因為佐證愈來愈多。一項兩萬多人參與的研究發現,成人的糖尿病盛行率隨著體重增加而遞增,研究定義的最重的3級肥胖(BMI 35 ~39.9)糖尿病盛行率,是體重正常的5.4倍。

研究中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,因此研究者寫下結論「在醫療照護體系,減肥是降低糖尿病衝擊的重要手段」。

正因為體重增加是糖尿病的決定因素,因此還形成了一個新名詞「糖胖症」Diabesity),由糖尿病(Diabetes)和肥胖(Obesity)兩字組成。

台灣是亞洲最胖的國家,而且還愈來愈胖。《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-2020年》發現,台灣19歲以上過重及肥胖比率達50.7%,超過兩個人就一人過重、肥胖。值得注意的是,65歲~74歲的糖尿病好發年齡,男性肥胖率高達64.4%,相當於每十人就有六人體重過重或肥胖。

然而,糖胖症不僅來自吃起來甜蜜的糖,更來自我們的主食:醣類。

依化學結構, 醣類又可以簡單分成簡單醣類(Simple Carbohydrates) 以及複雜醣類(Complex Carbohydrates)。

簡單醣類只有單糖或雙糖,在小腸容易消化吸收,一旦進入血液很容易導致血糖升高,通常存在於蔗糖、牛奶和水果中。

複雜醣類以三個或更多單糖數組成,如澱粉和纖維,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吸收,在體內分解成葡萄糖,供細胞使用。

醣類本身沒什麼不好,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,提供燃料給大腦、中樞神經和肌肉。

問題出在過剩。當醣類的攝取量超過身體所需,其餘的就會打包變成肝糖和體脂肪儲存。

其次,精製過的醣類如白米、白麵條、白麵粉,大部分的纖維素都已經去除,質感輕盈蓬鬆,易於咀嚼,我們容易吃得過多,加上沒有纖維素減緩葡萄糖釋放入血液的速度,血糖持續升高,胰島素需要不斷釋放,最終胰島素如同老舊旅館使用過度磨損的鑰匙,愈來愈難打開細胞受體,終至變成阻抗。

胰島素阻抗 慢性病的關鍵密碼



而胰島素阻抗幾乎可說是慢性病的關鍵密碼。

1988年,史丹佛大學內分泌學家瑞文(Gerald Reaven)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獲頒班廷獎時,提出了「X症候群」的概念,他認為,高血壓、高血糖、腹部肥胖、高三酸甘油脂、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),這一連串病徵有一個單一因子,這個神秘的X,就是胰島素阻抗。

瑞文是第一個指出胰島素阻抗的學者之一,當時掀起巨大反對聲浪,因為當年人們認為,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過少引起。

今日,胰島素阻抗不僅是糖尿病前期發展的關鍵環節,更是腹部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等共同風險因子。

X症候群就是今日的代謝症候群, 代謝症候群的人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、4倍高血壓風險、3倍高血脂風險、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,若不提前預防,將變成慢性病病人。

依台灣國民健康署的定義,五項中符合3項,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:

  1. 腹部肥胖:男性的腰圍≧ 90cm(35 吋)、女性腰圍≧ 80cm(31 吋)。
  2. 血壓偏高: 收縮壓≧ 130mmHg 或舒張壓≧ 85mmHg。
  3. 空腹血糖偏高:空腹血糖值≧ 100mg/dL
  4.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:≧ 150mg/dL
  5.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:男性40mg/dL、女性50mg/dL。

肥胖如同野火,在遠處,另一處的火苗已經熊熊燃起,而且愈稍愈猛,只是人們視而不見,當然也沒想過趕緊撲滅。

本文摘自《醣胖:最被忽略的老化風險,新生活型態養出活力慢老,減脂、增肌、平小腹、控血糖》/游能俊(新陳代謝科醫師)、黃惠如(聰明慢老主持人)/天下雜誌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