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癌症狀5點別忽略!檢查、治療與預防乳癌飲食重點一次看

67,751 收藏3
【早安健康/江羚瑜報導】乳癌被列為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率前3名,原因就在於乳癌擴散速度快,且乳癌有年輕化趨勢,衛福部資料顯示,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~69歲,台灣每年超過2千人死於乳癌。對於乳癌,有沒有能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有效篩檢方法?如何預防乳癌危險因子?本文帶你完整了解乳癌種類、症狀、治療與預防方式。


在台灣,乳癌連續17年蟬聯「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」,平均每年有超過1萬人得乳癌,近年來,有不少名人都因為乳癌病逝,歌手朱俐靜、阿桑、姚貝娜,在《麻辣鮮師》飾演「格格」的後藤希美子,星座專家薇薇安等人,都在罹患乳癌後逝世。

乳癌是什麼?乳癌怎麼分期?



乳癌是由乳小葉的腺性細胞或乳腺管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後,增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。

乳癌可按病理分類及臨床分期兩種,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資料,若以臨床分期來說,可依侵犯程度、預後及治療方式分成四期:

  • 第一期:腫塊小於2公分,無腋下淋巴結轉移。
  • 第二期:腫塊介於2-5公分,可能有或無腋下淋巴結轉移。
  • 第三期:腫塊大於5公分,皮膚可能出現紅腫或橘皮變化,大部份淋巴結轉移。
  • 第四期:已有轉移至其他遠處器官,如肺、肝、腎...等。

乳癌症狀有哪些?這5種乳癌症狀一定要檢查



大部分的乳癌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疼痛、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症狀,但是隨著癌症的生長,還是會造成異常,所以除了定期檢查外,不少人都是摸到乳房腫塊才發現。根據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在《超越乳癌》一書中指出,較明顯的症狀與乳房改變包含以下幾種:

  1. 乳房有腫塊,但乳癌不一定會感覺疼痛:

    乳癌是女性最擔心的癌症之一,因此乳房有什麼異狀最讓人關心。但8成乳癌案例中,按壓乳房並不會痛,這樣反而容易讓人掉以輕心。乳房外科名醫江坤俊醫師表示,其實門診最常見乳癌症狀就是所謂的摸到硬塊,而且「乳癌大概只有20%的患者會痛,80%是不會痛的。」

    萬一摸到腫塊也別自己嚇自己,雖然乳癌常見症狀是乳房硬塊,但反過來說,乳房硬塊並不等於乳癌,而且很可能是良性腫瘤,例如界線明顯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,摸起來平滑、柔軟,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;硬塊界線不明顯,觸摸時有痛感,可能是乳房纖維囊腫。

  2. 腋下淋巴腺腫大:

    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、或變厚,一定要注意。如果乳房有硬塊,摸腋下也有的話,乳癌的可能性就提升了。

  3. 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:

    乳頭出現透明、帶血、咖啡色或黑色分泌物,而且無週期性一直出現。另外,江坤俊醫師表示,如果是月經前後發現帶血絲的分泌物,也可能跟月經週期、乳腺分泌旺盛造成乳小管破裂滲血有關,「若是乳癌導致的乳頭滲血,通常跟月經週期沒有關係。」

  4. 乳房皮膚變化,例如紅腫或潰爛:

    長在乳房組織裡面的腫瘤,也可能往外侵犯到皮膚,因此可能觀察到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;另外也可觀察乳房、乳暈或乳頭,有沒有感覺皮膚或是顏色的改變,如凹陷、皺摺或呈鱗片狀。

  5. 乳房左右不對稱、大小形狀改變:

    注意乳房是否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,或者乳房大小、形狀改變,因為乳癌有時候會把周圍的組織往內拉。乳房側面也可能出現乳癌徵兆,比如乳房上原本光滑處,突然間皮膚微微往內凹,也要小心。

乳癌如何準確診斷?乳房攝影、乳房超音波、乳房切片檢查比一比


  1. 每月自我檢查: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文章指出,90%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病人自己發現的!建議女性每個月生理期過後一週內,做一次「乳房自我檢查」,萬一發現有異狀,還是以切片檢查做為醫療診斷的結果。另外,經期賀爾蒙變化也可能影響乳房,因此建議在經期結束後檢查。

    外科醫師江坤俊過去也在臉書影片呼籲,如果要自我檢查,建議在洗澡的時候,在乳房上抹一些沐浴乳,用掌腹、指腹去檢查乳房有沒有硬塊。或是睡覺前在身體躺平的時候檢查,因為這時乳房往後倒,比較容易檢查出異狀。

  2. 乳房X光攝影檢查:診斷乳癌最靈敏的輔助檢查工具。乳房X光攝影用於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,是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的技術,可早期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,是最有效早期篩檢工具。根據衛福部建議,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應避開月經來前一週,當天不要穿連身衣裙,不要在乳房、腋下塗抹除臭劑、粉劑及護膚霜等,避免產生假影,影響判讀結果。

    另還要注意,仍有15%的乳癌無法藉由乳房X光攝影檢查偵測。例如三軍總醫院網站衛教文章就寫到,年輕乳房因乳房密度較高、或有長時間服用女性賀爾蒙等,都會減低乳房X光攝影的準確性。衛福部也提醒,即使乳房攝影檢查結果正常,在下次定期檢查前,如有發現異狀,仍應盡速就醫。

  3. 乳房超音波檢查:不具放射線劑量,是利用超音波反射原理來分辨乳房腫塊。作用在於檢查乳房有無腫塊,做為最初診斷評估,且適用於年輕女性與乳房密度較高的患者,但對於微小病灶及顯微鈣化點的診斷仍然不如乳房X光攝影。根據台東基督教醫院健檢Q&A建議,40歲以下的女性,建議可選擇超音波;若是40歲以上的女性,通常會建議乳房超音波與攝影兩者都做。

  4. 乳房切片檢查:在臨床經驗中,當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發現腫塊時,若經超音波或細針抽吸檢查後,發現不是單純囊腫後,將採切片手術取得組織顯微鏡檢查,做為確認乳癌的程序。

    當患者有乳癌危險因子,發現不正常的表現如腫塊、橘子皮外觀、皮膚凹陷或不正常乳頭分泌物時,醫師會建議患者考慮做乳房切片檢查,經由乳房攝影導引將定位針放置於乳房之鈣化群內,進開刀房直接手術切除病灶,送病理化驗。

    現今也有數位3D乳房斷層攝影導引組織切片的微創手術,經由局部麻醉,藉由乳房斷層攝影,搭配真空抽吸針,抽取病灶取出化驗,優點是傷口小、不用住院、傷口僅0.5公分,但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;傳統外科手術切片則要全身麻醉、住院一天、傷口約3-4公分、在健保給付範圍內。乳房切片手術可能產生出血、疼痛、穿刺處瘀血等風險,若出血不止需立刻回診。

據乳癌權威張金堅醫師在《超越乳癌》一書中介紹,各年齡層婦女適合檢查乳癌的工具有所不同,如此才能針對各年齡層的乳房特質,提供最有效的檢查或篩檢。建議:
  • 30∼39歲:必要時做乳房超音波檢查。
  • 40∼44歲:高風險族群可考慮乳房攝影與超音波交替檢查。
  • 45∼69歲:國健署補助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。(二等親有乳癌病史,則提前至40歲)

乳癌6種常見的治療方法,不手術的治療方案?



關於乳癌的診治,有許多種治療方法,根據《超越乳癌》一書介紹,一般視腫瘤的細胞形態、侵犯程度和其他許多因素,由醫師和患者討論用哪些方法最適合。綜合乳房權威張金堅醫師說明、以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,乳癌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:

  1. 手術治療: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,完全切除腫瘤且腋下淋巴結清除。有乳房保留手術(切除部分乳房)、全乳房切除術(可重建)
  2. 放射治療:利用高能量射線,局部性消滅癌細胞。
  3. 化學藥物治療:利用化學藥物來將體內惡性腫瘤的細胞,殺死或抑制發育。
  4. 標靶治療:針對癌細胞特定生長因子所發展的藥物,標靶藥物較不會影響正常細胞,也較少副作用。
  5. 荷爾蒙治療:藉由抗荷爾蒙藥物阻斷對乳癌細胞的刺激,透過抑制雌激素的作用,從而減緩或停止乳癌細胞的生長。
  6. 免疫療法細胞療法:包含以免疫調節點抑制劑為主之藥物治療,或以細胞治療為主之治療。

三陰性乳癌是什麼?如何治療?



在乳癌的種類中,三陰性乳癌是最惡性的乳癌,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指出,三陰性乳癌因為沒有直接有效的作用藥物,一直以來都使用化學治療,是最為棘手的病症。一旦發生器官轉移後,患者的平均整體存活期僅一年到一年半。

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網站衛教文章,三陰性乳癌好發族群是年輕女性,由於高復發率、高轉移率、高死亡率的特性,難以有效治療,預後復原也不佳。由於乳癌的存活關鍵,在於是否發生遠端轉移,一旦轉移到重要器官,都會大幅縮短存活率,在未轉移之前的平均存活率可達5年或以上,但三陰性乳癌一轉移,肺轉移、腦轉移較常見,存活期可能減至2年。

乳癌患者該怎麼吃?乳癌治療後怎麼預防復發?



「該怎麼吃?」常常是乳癌患者與家屬的疑問。根據台安醫院雙十分院電子報,乳房外科醫師洪志強建議,乳癌患者最重要的是「均衡飲食、能吃就吃」,不要偏重某一種食物,可以多樣化的選擇天然食物,例如高纖維、高蛋白質、低脂肪食材,搭配新鮮的七色蔬果、富含Omega-3及堅果類食材,都有利於對抗癌症。無論是術後或預防,最重要的是維持天然、均衡的飲食原則,減少攝取加工食品,才不會對乳癌患者造成過多負擔。以下整理乳癌患者適合的飲食原則:

  • Omega-3:鮪魚、鯖魚、鮭魚、石斑魚、秋刀魚、烏魚子等。
  • 低脂肪:魚、蛋、雞胸肉、低脂牛奶。
  • 高蛋白質:雞、鴨、魚、肉類、蛋、豆製品等。
  • 高纖維: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等。
  • 飲水建議每日2000cc,可分7-8次、每次150cc飲用
  • 除了配合治療外,飲食上要多選擇來源安全、新鮮的食材
  • 【忌口】生食(生魚片或生菜)、炸物、西式速食、燒烤類、加工食品、醬瓜醃梅等醃漬物等食物,都應該盡可能忌口。

若進入化療階段,乳癌飲食建議參考如下:
  • 每日喝咖啡不超過一杯,茶也不要過量,建議少量即可。
  • 避免太油、太甜、溫度差異太大的食物。
  • 避免刺激性食物、酒精。
  • 多攝取白肉如魚肉、雞肉。紅肉屬高蛋白質,建議一周不超過3次。
  • 要維持營養,不建議斷食。
  • 每日飲食以少量多餐為原則。

乳癌的高危險群有哪些?預防乳癌該怎麼做?



抗癌一大關鍵是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而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,有哪些族群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呢?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,以下7個乳癌危險因子,屬於個人比較難以改變的因素:
  • 家族有乳癌病史(媽媽、姊妹、女兒……)
  •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
  • 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
  • 未生過孩子或在30歲後才生第一胎
  • 沒有餵過母奶
  • 初經早、停經晚
  •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

不過,也有以下幾種屬於後天的危險因子,有機會藉由自身改變,逆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:
  • 抽菸、飲酒
  • 嗜吃高熱量、高脂肪食物
  • 缺乏運動
  • 長期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

從以下這張表格可以更清楚看出乳癌風險因子。日本婦產科醫師高尾美穂曾在《從40歲開始準備的更年期教科書》一書中,列表說明乳癌風險高低的族群:
  高風險 低風險
月經 初經早、停經晚 標準
身高 普通、矮
遺傳 有家族病史 無家族病史
分娩經驗 無、高齡產婦
哺乳經驗
體型 肥胖 標準
酒精 喝酒 不喝酒
抽菸習慣 有(包含二手菸)
運動習慣 適當運動
糖尿病

而想要預防乳癌,有哪些方法呢?美國癌症研究所(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, AICR)曾有研究指出,限制酒精攝取、增加身體活動、維持健康體重,有助於預防1/3的乳癌發生。因此,如果要預防罹患乳癌,可以先從注意飲食均衡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、遠離菸酒、適時地釋放身心壓力、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開始。

小百科:塑化劑也和乳癌有關嗎?



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環境賀爾蒙資訊網刊登的一篇報導文章,塑化劑若長時間使用,恐造成乳癌、子宮內膜癌等癌症風險。中研院研究團隊過去也表示,在比較乳癌病患尿液中所含的塑化劑DEHP,發現代謝物濃度明顯較高。

想要避開環境中塑化劑的危害,根據外科醫師周則中在專欄文章建議,除了選用檢驗合格的產品,也可以選用不鏽鋼、玻璃、矽膠的容器來取代一次性的塑膠製品,外食自備環保餐具,盡量不要使用塑膠袋或塑膠容器承裝高溫高油食品。



參考資料:
  1. 台灣癌症防治網塑化劑與癌症的關係
  2. 乳癌是婦女健康大敵,聰明防乳癌,妳也可以!!
  3. 三陰性乳癌惡性度高,醫師建議一定要做這件事
  4. 乳癌常見6種治療方法-乳癌懶人包6
  5. 台灣癌症防治網 乳癌的分類
  6. 塑化劑讓乳癌好發年齡早10年?醫解答1關鍵更讓風險狂增37%
  7. 食藥署|不可不問的塑膠類100問
  8. 中研院:乳癌患增 塑化劑是禍首
  9.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
  10. 《超越乳癌》/張金堅(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)/原水文化
  11. 乳癌前兆不只腫塊、且80%不痛!6個症狀迷思一定要知道
  12. Exercise, Lifestyle Habits Can Prevent 1 of 3 Breast Cancer Cases -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乳癌症狀5點別忽略!檢查、治療與預防乳癌飲食重點一次看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