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可以有多胖?

9,028 收藏0

大象是哺乳類最大的動物,記錄中的巨無霸大象重達七公噸,等同一百個成人。但是小小人類更厲害;四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人類已經開始抓大象、養大象。如今世界上還有15000頭被人類馴養,擔任苦工、動物園展示、表演、宗教儀式、作戰等工作。馴養的象幾乎都直接抓自野外,因為養育大象比養人還辛苦,繁殖時間太長;所以10到20歲的青少年象最受歡迎。全世界目前約有300隻左右的動物園象,多數原本是孤兒象,養在動物園還算好事,因為野放不易。

 

隨著保育聲浪越來越高,動物園總想自行繁殖小象。可惜動物園的象普遍「性」趣不高--動物園裡母大象不易發情,也不容易受孕。統計也發現動物園象比野象短少十年以上的壽命。

園區裡其他動物也一樣發生不健康,特別是那些在野外原生時活動度高的、覓食範圍大的動物,例如長頸鹿;或是那些在獵食時需要快速追趕、脫險時需要奔逃急轉的動物,例如美洲豹或羚羊等。它們一旦豢養在動物園就變得既生不多又活不久。

研究發現他們都變得肥胖。如果從小是園區養大的,還更明顯;它們肌肉少而脂肪多,比起野外的同族小而胖。

我們或許會想:胖不好嗎?野外動物又不是隨時補得到獵物,體內多多儲存些脂肪不是更安全嗎?冬眠的北極熊就滿身脂肪啊?「熱量貯存夠,才不會餓死」,不就是一般常識嗎?

情形可能剛剛相反。對於活動度高、覓食範圍大,或是需要追趕狩獵或逃脫被捕的動物,多貯存熱量,反可能會餓死。

因為熱量是以脂肪態貯存的,貯存熱量多,代表每天揹著油袋在身上。揹著油袋自然跑不快;跑不快問題可大咧。

所以,精瘦才是有利的;精瘦的花豹追捕捉羚羊時跑得又快又久、拖獵物上樹也很靈巧。另一方面,羚羊也必須精瘦;精瘦的羚羊在被花豹追趕時容易奔馳、轉彎,順利逃脫。肥胖的花豹,捕不到羚羊;肥胖的羚羊,活不到明天。這是物競天擇的篩選結果論:在叢林裡,瘦的優於胖的。

所以不管花豹、獅子、老虎,吃飽了就停止獵食。每天貪吃多一隻羚羊,等同揹一隻羚羊跑;寧可接受食物不確定的事實而每天奔波捕獵,也不要過胖:因為找不到可以繼續找,但追不到獵物不就看得到吃不到,更慘。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。

那麼,身體如何保持精瘦的?

身體內有A分子,可甩去多餘儲存脂肪;然後有B分子來確保這個運作。A分子叫AMPK;B分子叫KSR2。

當熱量來源過多時,A分子會促進脂肪燃燒、提升體溫、將血糖搬進細胞內使用、活化內臟器官作業…;盡量消耗掉。基礎代謝率提高了,於是精瘦。

有利於A分子活化的,像運動、健康感、好心情、血氧夠,都是。所以健康年輕人多吃也不會胖,因為A分子活化。

但是A分子的活化還需要B分子的放行才會運作。在一些情況下,B分子是不放行的:例如飢荒,B分子便不放行,反而此時會壓低基礎代謝率,防止餓死。

現代人雖然沒有飢荒,不過長期不運動、身體某處不健康、慢性疾病、慢性缺氧、循環不足、壓力過大等,一樣會導致B分子不放行。身體將代謝調成省電的模式,此時基礎代謝率是低的。

換一句話說,

基礎代謝率是身體的一種工具,用來調控脂肪的堆積



有這樣的概念,就容易了解虛胖。虛胖,就是B分子不放行:無論如何都要存脂肪。有這樣的概念,也容易明白急速減重後何以會復胖?

肥胖者若採用惡魔式斷絕熱量的攝取方式,以為可以逼身體燃燒堆積的脂肪,事實上是不通的,因為這樣做違背了演化機制。不到一周身體就會感受出在自然界面臨飢荒的情境,身體於是轉成自救模式,B分子不讓放行。B分子不放行的結果,基礎代謝率變低、體內回收機制提升、內臟熄火,減重就進入所謂撞牆期。撞牆期其實最傷,因為內臟熄了火,健康受損害,進一步降低基礎代謝率,惡性循環。體重再也減不下。

此時期的基礎代謝率最低、吸收效率最高。

撞牆期後一旦開始吃起東西,可想而知復胖會有多快;因為身體會狂吸收、狂保留。不僅如此,復胖期所建立的脂肪,身體會視為禁臠;有了近期的危機經驗,身體不會輕易釋出庫存。

魔鬼式的減重法,是違背演化的減重法,是越減越胖的減重法嫌胖的現代人,如果伴有「長期不運動、身體某處不健康、慢性疾病、慢性缺氧、循環不足、壓力過大」的背景狀況,還傻傻這樣做,像不像一步步邁入深潭?

那該怎麼做?

為勝之道,唯有欺敵,想法子讓B分子放行:運動(有效的大肌肉或小肌肉的收縮都可)、提升健康感、末梢微循環提升、紓壓、血氧夠、改善慢性病…等狀態,就能令B分子漸漸放行。僅僅減少進食,絕對不如欺敵有效。

其實一切都是為了能有效獵捕食物:順著演化的邏輯走,自有健康的王道在。所以在一次大型演講時,台下有人問說:現代人越來越胖,究竟會胖到甚麼程度?

我回答說:放心,再胖也胖不過覓食。

如此簡潔,我懷疑他真聽得懂?哈哈哈。

脂肪肝是肝癌前兆!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,免費送《脂肪肝逆轉術》電子雜誌

標籤: 減重 簡基城

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

MORE 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