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習俗2:培墓
《煩惱的時候就求神吧!》一書提到,古人相信祖先的墓地風水,會影響到子孫的運勢,因此會在掃墓時清理先人墓地。除了清理雜草以外,新北市清明服務網也提到,如果祖先墓碑上的字已變得模糊,要用銀硃重描,修整完再擺放祭品,燒香敬拜。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則指出,培墓還需要準備牲禮、祭品等至墓前敬拜。
而現代人雖然還是有清明掃墓的安排,但形式跟流程基本上已化繁為簡,通常帶上鮮花、水果敬拜;此外且清明放假原是政府予民眾統一的方便性,即使不在清明節祭拜祖先,也可以擇日再行,但還是要遵守一些原則,根據日邦生命禮儀事業的提醒:
- 按農民曆「忌」、「宜」之說明,只要是是農民曆上註記「祭祀」日子,都可以去掃墓,另外也可以再挑好時辰,當日有沖煞者,可以帶個平安符或清淨物品保平安。
- 時辰挑選的原則建議是當日上午9點後至下午5點前去墓園掃墓祭拜,於時間內完成離開,超過5點則屬陰,且墓園是陰晦之地,不宜久留。
清明節習俗3:踏青
清明時節氣候舒爽,郊外生氣盎然,是很適合出遊的日子,又由於古人平時耕種、地緣使親友相聚不易,難得家族共同相聚祭拜祖先,結束後便相約踏青郊遊。
另外,古時候的婦女被規定不能隨意出遊,所以在這一天,也會趁機會穿上新鞋到郊外踩地,親近大自然。
清明節習俗4:盪鞦韆
在《問吧!你不了解的100個國學常識書》中提到,盪鞦韆起源於春秋,後來幾經發展,從單一條繩子逐漸演變成兩條繩索綁踏板的設計,到了唐代時已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重要活動之一。
從事殯葬業、旅行業者的郭憲鴻表示,盪鞦韆對古人來說可以趕走身上的病痛,盪得越高代表日子過得越順利;此外也有中醫觀點認為,盪鞦韆其實可以伸展平時少動到的腰部,並對神經、心血管、呼吸有益。
清明節習俗5:拔河
清明節另一項習俗就是「拔河」,又稱為牽鉤。拔河原是在軍隊流行的活動,根據歷史記載,唐中宗曾於某年清明舉行拔河比賽,後傳至民間,這項活動可以幫助身體健壯,同時也帶有向天祈求豐收的意思。
清明節習俗6:鬥雞
鬥雞同樣是到唐代更為流行的活動,尤其皇室最為熱衷。傳說中,唐玄宗更是精挑細選、下重本蓋雞坊、培養兒童訓練鬥雞,其中13歲的賈昌對於鬥雞挺有一套,深得唐玄宗喜愛,故有「生而不用識文事,鬥雞走馬勝讀書」一曲。
清明節習俗7:插柳
插柳枝、戴柳帽為清明習俗之一,可能跟清明至墓地祭祀祖先相關,因為墓園算是敏感之地,柳枝在清明時節已發芽生枝,又世俗認為柳有驅邪避凶的作用,故於掃墓完便會在路上攀折編柳帽或帶回家中插上門前。
另一說法跟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相關,相傳在介之推逝去後一年,晉文公再返綿山欲祭拜祂,卻發現當時介之推藏身的柳樹竟死而復生,晉文公忍不住折下柳枝、編戴於頭上,群臣見狀紛紛仿效,亦傳承於後世。
清明節習俗8:頒賜新火
根據薪傳文藝網站表示,由於寒食節有禁火之令,包含火種也必須捨棄,直到清明節再重新鑽木取火。
而新火又象徵著告別過去、新生之意,唐代歷屆皇帝很重視這天,甚至舉行儀式將新火賜給群臣表示看重。
下一頁看清明節10大禁忌彙整!從掃墓到祭祖:這些文化規矩2022別再搞錯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