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不只掃墓,還有其他相關習俗,盪鞦韆竟然也是節日的趣味活動。當然,假期不能缺的就是美食相伴,最應景的潤餅是從寒食節來的?南北口味原來是這樣,還有你知道皮軟餡滿的潤餅熱量多少嗎?營養師建議這樣吃才健康!內文直接整理注意事項提醒民眾。
清明節農曆國曆通常是幾號?2023清明連假放幾天?為什麼有補班、補假?
2023年的清明連續假期,即將在4月初展開(4/1~4/5),其中清明節日期落在4月5日。其實,清明節的日期並不固定,因為它不算是節日,而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第15天,但通常都落在國曆4月4日、5日或6日。 (編輯推薦:2023連假行事曆攻略一覽表:1圖秒懂過年/國定假日/補班如何請假!活用特休爽放65天)
清明節與同樣在4月的兒童節都是國定假日,但清明節的日期不固定,若與兒童節重疊,該怎麼放假與補假呢?根據2015年內政部修改「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」第5-1條規定:「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。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,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。」
不過,今年的兒童節日期為4/4星期二,清明節則在4/5星期三,而因為4/1、4/2為週末假日,因此4/3調整為彈性放假,今年的清明節與兒童節連續假期就從4/1~4/5,共有5天的連續假期。也因為4/3是彈性放假,依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12年行事曆,應於前一週的週六、也就是3/25補班。
清明節的由來文化(一)二十四節氣與農曆天文上的意義
清明節與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並列為華人社會四大節日,清明亦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,約在農曆三月份。節氣與農耕、民生相關,是跟著氣候時序連結,而清明時間則在冬至過後的第105天,此時天氣轉暖、偶雨,花草長芽,大地逐漸恢復生機,景色清明,故以此節氣為名。
作為節日的清明與寒食節相近,涵蓋了具文化性的活動習俗,包含掃墓、踏青等。根據華東師範大學教授、新聞學系主任仲富蘭教授表示,歷史上自西周時就有祭拜祖先之習俗,古人掃墓又是在禁火生食的寒食節之際,但有些地區生食長達一個月,對民眾健康無益處,故生食習俗逐漸式微,保留祭祀掃墓的活動。
清明節的由來文化(二)楚漢相爭的歷史傳說故事
清明節除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與清明節相關的歷史傳說故事也不少,其中一個就與掃墓有關。這個故事背景始於秦末劉邦、項羽爭天下時期,劉邦取得勝利榮光回鄉之後,即至祖墳祭拜,但長年的戰爭,家鄉失去活力,又無人整理,墓園早就一片荒涼、雜草蔓延。
劉邦尋找雙親葬身之墓卻毫無收穫,內心湧起悲哀之時,恰巧開始吹起陣風,劉邦立刻找出一張紙撕成碎片,邊讓碎紙隨風撒出,邊向上天祈禱盼爹娘以紙屑指引。當紙屑落在一座墳上且文風不動,劉邦認出那是家人之墓,當下除了重新翻修之外,日後每一年劉邦都會在清明時前往祭拜。
連假在走文化也要有!8個長這麼大你我也可能不知道的清明節習俗活動
如同春節圍爐、端午吃粽子,清明也有自己的活動習俗,不僅包含大眾知悉的敬拜祖先、掃墓、吃潤餅等,連盪鞦韆、放風箏都是清明節的相關活動,有些甚至你可能今天才第一次聽到呢!
清明節習俗1:掛紙
掛紙,又做壓紙,為客家話掃墓的另稱,原意是形容紙張懸掛在墳墓上的動作。
道教嗣漢第65代天師張意將表示,掛紙之前需先以工具拔除墳墓周圍的雜草,再用石子或磚塊壓著墓紙於墳上,據淡江大學未來所助理教授彭莉惠的說法,此用意一來是向祖先表示子孫有回來敬拜祈求祖先保佑,二來是告誡外人或有心人士此墓是有子孫維護的。
古人相信祖先的墓地風水,會影響到子孫的運勢,下一頁看更多清明節習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