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芯儀表示,自己去年底發現左右胸部不一樣大後,在醫師與老公的建議下盡快就醫檢查,沒想到一周後就得知確診結果;而回憶起自己確診前,曾有發燒、乳頭癢、胸口長痘痘或身上傷口不容易好的情況,當時可能只是覺得免疫力差或小毛病,但現在回想起來,也許都是「不正常的情況」。
去年底確診時朱芯儀才35歲,她回憶自己當下雖然震驚,但比起先生「當機」的狀態,自己表現還算冷靜、沒有歇斯底里大哭,因為有預先做好心理建設,就接續詢問醫師乳癌分期、治療等專業意見;而包括一開始面對疾病,以及後續接受化療期間,需要飲食、生活多方面的支持,在這些事情上都非常感謝先生與家人的支持與陪伴。最後她也提醒民眾,乳癌早期預後良好,因此也要記得定期篩檢,保養自身健康。
癌症常給人年紀越大風險越高的印象,然而近年卻也頻頻有年輕人罹患乳癌的消息,先前歌手朱俐靜就曾表示自己在2020年春天做健檢時確診乳癌,直到2021年仍在接受治療中;而曾帶病參加《美國達人秀》節目的美國歌手「夜鳥」(Nightbirde,本名珍.馬克切夫斯基(Jane Marczewski)),雖然努力對抗癌魔與生活的困難,仍不幸於今年2月因乳癌癌細胞擴散而病逝,享年31歲。
癌症年輕化不容忽視,尤其台灣女性癌症頭號殺手乳癌,很多人不知道它對年輕女性的攻擊性特別高。許多名人都是在40歲以下就得到乳癌而過世,比如以《葉子》一曲受到樂壇注目的歌手阿桑、以《走味的咖啡》走紅的台語歌手林晏如、演唱《甄環傳》主題曲的歌手姚貝娜。 (編輯推薦:盤點容易得乳癌的15個危險因子:預防乳癌,絕對要做到7件事)
青年十大癌症,僅乳癌死亡人數提高
衛福部曾公布年輕族群的癌症相關統計資料,所有癌症的死亡率人數都是持平或下降的,唯有一種癌症例外,就是乳癌。數據顯示,20~44歲的族群因癌症死亡的人數,從2013年至2017年下降了14%左右,可是在十大癌症死因中,女性乳癌的死亡人數卻不減反升,增加約8.7%。
根據《自由時報》,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、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,4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,治療狀況反而比較不理想,與年輕人病後治癒狀況較佳的普遍印象相反。
和信醫院乳癌治療團隊過去在國際著名乳癌研究期刊「乳癌研究與治療雜誌」上就發表,臨床上,未滿40歲患者的乳癌腫瘤,比起40歲以上患者的腫瘤攻擊性更強。從以下的表格可以看到,40歲以下罹患乳癌,五年內的存活率在個癌症各期都低於超過40歲的乳癌患者的存活率。
乳癌各期的五年無病存活率 | 第一期 | 第二期 | 第三期 |
40歲以下乳癌患者 | 65% | 67% | 43% |
超過40歲的乳癌患者 | 95% | 85% | 70% |
台灣過去40年,年輕型乳癌患者增加將近4倍,4成不到50歲,為何罹患乳癌的人數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?下一頁告訴你4個可能因素!